縫企國際化 任重道遠
隨著國內骨干縫企實力的提升,進一步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及打造品牌國際競爭力已成為眼下一些國內縫制設備企業“熱心”的事情。
在我國縫制設備產業基本完成初步積累的眼下,這些企業對品牌國際化的“訴求”也被認為是中國縫制設備行業必然發展趨勢。歸根到底,走國際化道路、參與國際競爭、打造全球范圍內有影響力的品牌將成為我國縫制設備產業由大向強發展及中國縫企實現國際化的重要支撐。
目前,我國一些骨干縫制設備企業在實現國際化、打造全球知名品牌、提高自身國際競爭力的過程中,取得了較大突破,如上工申貝對德國著名品牌杜克普的收購,充分體現了國內縫企的國際競爭力。然而,若從行業整體來看,現今,我國縫制設備行業及企業在國際化進程中仍處于初級階段,對于行業內的大多數經營實體而言,如何盡快打造自有品牌的國際競爭力,如何實現在全球中高檔次、高附加值產品市場的全面突破,如何發展成為一個全球性品牌,如何更好地實現品牌國際化將是他們下一階段必須面對的工作。
兩種模式
眼下,我國大多數縫制設備生產企業的國際化是基于產品外銷的基礎上而發展起來的,通過向國外銷售產品,或貼牌生產進入國際市場,從而參與到國際間的競爭與合作。在這一階段,我國縫制設備行業憑借國內低勞動力成本等優勢,實現了自己初步的積累。
而經過了這一階段的積累與發展,尤其是實力的提升,我國一些骨干縫制設備企業也能更深層次地探索企業自身的發展方向,由此,一些企業開始了自己“更高層次”的國際化“作為”。
而這,也就形成了目前我國縫制企業國際化進程兩個典型的發展模式,一是通過與國外知名品牌合作成立合資公司,借助國際力量打造品牌國際競爭力。另一個就是通過國內的金融機構融資,直接收購海外知名縫制品牌。
西安標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便是走合資路線的國內骨干公司之一,雖然其將與日本兄弟公司的合資企業設置在國內,從表面上看,這樣的合作與標準的國際化也毫無關系,然而,仔細分析,情況恰恰相反。對于標準公司而言,通過與兄弟公司的合作,標準公司在技術、制造工藝、管理、運營標準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極大地提升了標準公司的競爭力。加之全球縫制設備市場的多樣性,由于一些東南亞、非洲、美洲的國家對質量好、價格便宜的一般性縫制設備產品有較大需求,因此,標準公司通過與兄弟公司的合作,既保留了原來的價格優勢,又獲得了其他領域的突破,對標準公司開拓國際市場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這一模式的最大好處在于,減低了企業在國際化進程中的風險,有利于企業一步步扎實打造標準這個品牌,提升標準的國際競爭力,而相比于海外并購,不存在并購后兩個品牌的協調問題。
此外,現階段,我國縫制設備企業國際化的另一典型模式則是以上工申貝集團為代表的海外并購模式。通過收購德國杜克普公司,上工申貝得到了全球縫制行業內的一流品牌、技術研發機構、管理團隊和員工隊伍。更為重要的是上工申貝還獲得了一家有國際化文化的公司、具有國際化管理內核的公司。而借助這些,上工申貝可以更容易地進入到歐美市場,從而以較低運營成本占據這些市場。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海外并購有很大風險,一般而言,被收購的海外知名品牌都是因為經營業績的不理想而處于虧損狀態,因此,國內企業在收購時,應對被收購公司盈利預期有準確判斷,并對自身資金承受能力有個清醒認識。此外,并購后,兩品牌間的文化融合、員工安置、內部整合等領域的任何問題都有可能導致收購失敗。
國際化將面臨的問題
目前,我國縫制設備企業走國際化道路是大勢所趨,由于國內市場競爭的加劇、中國市場只占全球縫制設備市場總量40%的現實、最頂端的技術在國外、國內企業國際標準化管理缺失等原因,使得我國縫制設備企業今后必須走國際化發展道路,不斷提升自身實力,參與到國際間的競爭,從而實現更高層次的發展。
然而,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縫企的國際化進程也面臨諸多挑戰。
首先是思維上的沖擊。對于任何要走國際化的企業來說,思維觀念的轉變是必不可少的,這其中,無邊界思維是企業所必須具備的。在現代國際化思維中,國家地理意義上的邊界都是可以超越的,整個生產材料在全球范圍內流動,中國企業要走向國際化必須要有這個思維,要從中國看世界,要走向世界看中國。國際化并不是說超越國界就是國際化,其實在我國縫制設備行業內,本土企業也面臨國際化的競爭,因此,國際化思維中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淡化邊界概念,將國內與國外市場看成一個整體。
其次,國際化并不是任何企業都能“走”的。中國縫制設備企業要走國際化,建立本土優勢是基本前提,這是由于我國縫制設備市場特殊條件決定的,沒有優勢,國內的縫企是無法參與到國外競爭。因此,中國縫制設備企業走向國際化的過程中,首先要把本土化做好。
盡管眼下國內很多縫企都想向國外邁進,然而,一個基本的事實是,國內的重組市場還是非常大,由于我國縫制設備行業的集中度不夠,行業間存在重組及強強聯合的內在需求,因此,在縫制設備市場極為龐大的中國,國內縫企都做不好,在本土內不能和國際企業競爭,那么,再談國際化是不具有條件的。
再者,我國縫企要在國際化中有所作為,關鍵還得在某些領域有優勢,以應對國際競爭。那么,國內縫企有哪些方面的優勢呢?目前來看,首要的就是價格優勢,得益于低勞動力成本,我國縫制設備的制造成本較低,因此,售出的價格將是我國縫制設備企業的一大優勢。第二,對于我國眾多縫制設備生產商來說,另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市場的優勢,因為中國占據世界服裝總產值40%左右的份額,這對于我國縫制設備商而言,是一個很大的市場,因此,中國市場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所以國內的縫企一定要守住“主場優勢”,把這個市場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才能更好地實現國際化。目前,我國縫制設備行業里的高附加值、中高端產品市場基本都為國外知名品牌所“控制”,這對于正力圖國際化的中國縫制設備企業而言很尷尬,如何在國內這個市場領域里獲得突破,將直接考驗國內縫企的成色。
此外,國際化人才缺乏的問題也將困擾我國縫制設備企業。新市場拓展、跨國經營等領域的人才一直是我國縫制設備行業的短板,根據其他行業的一些案例來看,我國企業在拓展國外市場時,常常會遇到無法招到合適的當地人才的情況,由于品牌影響力在當地并不大,企業在招聘人才時,麻煩頗多。由此,國內縫企必須有所準備。
目前,從國內一些骨干縫制設備企業的單個操作來看,這些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與國外知名品牌相比,還有相當的差距,在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領域,我國的眾多縫企仍無法與全球縫制品牌競爭。由此,對于正期望實現由大向強發展的我國縫制設備產業而言,實現國際化,任重而道遠。因此,在下階段,我國縫制設備企業必須做的是,苦練內功以應對國際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