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企業尋求“走出去”新模式
今年初,《中國—東盟服務貿易協議》正式簽署,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向前邁出關鍵的一步,中國與東盟雙邊經貿成果日益顯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渴望走進東南亞市場。尤其今年下半年以來,中國企業紛紛在東盟各國設廠建點,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尋求“走出去”的新模式。
目前,東盟市場由于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正受到更多的關注。11月12日,從南寧海關傳來消息,廣西與東盟貿易首次突破20億美元大關。據海關統計,2007年1—10月,廣西與東盟的貿易額為21.9億美元,比2006年同期增長50.6%%。截至2006年底,中國和東盟的雙邊貿易額已達1608億美元,同比增長23.4%%,預計2007年雙邊貿易額將達1800億至1900億美元。
緊隨南寧海關數據發布之后,“中關村企業走進東盟”主題活動周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據舉辦方介紹,自去年開始,他們一直致力于將開拓東盟國際市場作為服務中關村會員單位的重要內容之一。
不難看出,國內企業正摩拳擦掌,積極準備在東盟拓展業務。10月24日,青島啤酒發布董事會決議公告,董事會已通過公司在泰國參股設立年產啤酒8萬千升生產基地項目的可行性議案——首次海外建廠的青島啤酒斥資2.94億元人民幣,“落子”泰國。數字顯示,近年來,泰國的啤酒消費量增長明顯。2002年以來,泰國每年的銷量增長都在12%%以上,2006年全年的啤酒銷量達到210萬千升。青島啤酒方面表示,近幾年,青島啤酒在泰國市場的銷量也有較大增長,此次建設泰國工廠的計劃,是青島啤酒“先市場后工廠”的發展模式在海外市場的實踐,也是其實施國際化戰略的重要一步。青島啤酒此次在泰國建廠,對其拓展東南亞乃至歐洲、大洋洲的國際市場具有深遠意義。
北京同仁堂(馬來西亞)有限公司8月底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舉行慶祝成立5周年的活動時,宣布于9月在吉隆坡地區開設第三家分店。同仁堂在馬的合作伙伴——海鷗集團執行董事陳凱希表示,同仁堂在馬來西亞的5年中,實現每年100萬美元的進口藥品銷售目標。據當地政府官員介紹,馬來西亞有100萬人接受中醫。截至今年3月31日,已有161家本地傳統草藥制造商和137家傳統草藥進口商在馬衛生部注冊。
位于越南北寧省仙山工業區的中國東方希望集團越南EH農牧有限公司,自2002年進入越南投資以來,已先后建立多家工廠。公司品管部經理杜路社表示,東方希望集團僅在北寧廠就投資1000萬美元,2006年銷售飼料18萬噸,產值達3億多元人民幣。目前,北寧廠共有員工206人,只有6名中方管理人員,其余都是越南人。
聯想集團證實,將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設立中央運營中心;上港集團擬在東盟國家收購或投資港口;寧波針織制造商申洲國際將持續擴充柬埔寨工廠的生產能力……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在東盟投資合作建廠的企業,早已突破千家。
以上幾個例子讓人們清晰地看到,東盟市場可以提供潛力巨大的消費群體、低廉的生產成本、安定的社會環境、充足的資源以及優惠的政策。因此,伴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不斷深入,我國企業對東盟各國的投資也將更見效益。特別在我國貿易順差再創新高,人民幣升值預期更趨強烈的情況下,國內企業拋棄單純的出口模式,進而選擇在東盟合作、建廠,可謂一舉多得。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10月份,我國的貿易順差達到271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因此,我國企業到海外建廠,不僅可以開拓新的機遇,給東盟各國帶去資金、技術,同時還可緩解我國貿易順差局勢,規避“后配額時代”歐美對我國一些行業出口采取的貿易保護措施。專家稱,“在中國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過程中,最近、最方便的地區就是東盟,與東盟的合作,無疑是重點方向和領域。”
據了解,《服務貿易協議》包括中國與東盟10國開放服務貿易的第一批具體承諾減讓表。中國將在WTO承諾的基礎上,進一步向東盟國家開放建筑、環保、運輸、體育和商務等5個服務部門的26個分部門。東盟10國也在金融、醫療、旅游、運輸等12個部門的67個分部門向中方作出開放承諾,市場準入的開放程度全面超越各國在WTO中的承諾。
權威人士認為,隨著雙邊貿易額穩步增長,中國與東盟的合作,不但有利于中國外貿結構的升級,在全球產業鏈地位的提升,形成區域合作多贏新格局,而且可以擔當世界經濟增長新引擎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