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市發展直面“三道檻”
長三角城市的發展,將面臨“三道檻”的考驗,即環境壓力、公共交通和節能建筑。昨天,“城市管理世紀論壇2007會議暨中國城市環境治理新思路研討會”在上海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共同為長三角城市發展“把脈”,并就城市發展中遇到的種種挑戰出謀劃策。
環境壓力,大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吉余主題報告一開始,就列出一組令人堪憂的數據:長三角小河道總長約10萬公里,其中大部分污染比較嚴重,水質已是五類水;長三角土壤污染同樣不容樂觀,氮含量以平均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大幅增長;沿海沿灣城市受咸潮入侵的頻率不斷提高,以去年的上海為例,全年咸潮次數達到創紀錄的14次,而往年只是7-8次……
環境壓力遠不止于此。上海市環保局副局長嚴舜鈞說,長三角各城市既是人口密集地區,也是工業發達地區,生活和工業污染物排放量都很大,處理率卻較低。解決這一問題面臨很多癥結,比如,長三角大大小小的工業園區有上千家,其中只有少部分真正做到了工業廢水收集并處理;正在進行的房地產項目,一半以上生活污水收集管網沒有接駁各地污水處理廠,而是直接排放到河道中;大部分城市的污水和雨水收集管網不分,一下雨,當城市管網不堪重負時就會直排雨水,這時未經任何處理的污水就隨著雨水一起排到河道中。
長三角的產業結構,也使得跨越環境這道“檻”困難重重。專家說,以長三角出口大戶紡織為例,每生產100米棉布,需要用水3.5噸,煤55公斤,同時排放廢水3.3噸。而這樣的高污染、高能耗產業,占長三角所有出口產業的40%以上。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區域內人口的不斷增加,長三角城市群面臨的環境壓力也與日俱增。記者從編制《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的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區域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獲知,到2010年,長三角的常住人口將達到1.1億,其中上海1900萬,南京、杭州各700萬人,而一批目前人口不過二三十萬的小城市,人口也將增加到50萬-100萬。
公共交通,慢
長三角中等以上城市的間距為40公里-50公里,小城鎮密度為1.8個/百平方公里,是全國平均密度的12倍。在這樣一個城市和城鎮連綿成片的地區,發展“同一城市內1小時交通圈”和“城市和城市、城鎮之間3小時交通圈”成為可能。
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教授陳小鴻說,從世界其他城市群發展經驗看,區域發展到這個節點上會出現兩個“井噴”:一是私人汽車數量的劇增;二是公共交通需求量的驟升。前者,已從長三角各城市私人汽車銷售量不斷攀高中得到了印證。目前相對落后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統亟須加速發展。
近年來,上海、杭州、南京、寧波、常州等城市為推動公共交通發展出臺了眾多舉措,如辟出公共汽車專用車道、開通非機動車綠色通道、修建軌道交通等。上海市城市交通管理局黨委副書記韓強說,上海發展公共交通的任務很重,未來四年,上海市公共交通客運量占出行總量的比例將從目前的26%提高到33%,到2012年,提高到35%。去年底,上海基本公共交通規模是公交車1.8萬輛,出租車4.5萬輛,此外還有近200公里軌道交通,其運能相當于5000多輛公交車。《上海城市軌道交通近期建設規劃》已明確提出:至2010年軌道營運里程達400公里,2012年達500公里。500公里軌道交通是什么概念?相當于增加15000輛公交車和40000輛出租車。
節能建筑,少
會上傳出一組數據:建筑是我國能耗增長量最快的領域,目前建筑能耗占總能耗的29%,這一比例在長三角更高;目前我國房屋建筑面積400億平方米左右,近幾年每年新增約10億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積5億-6億平方米;新建建筑中節能建筑不足20%,而且該統計標準非常寬松,即只要建筑物的窗戶、墻壁、采光等任何一處使用了節能措施,就算為節能建筑。
長三角節能建筑的現狀如何?同濟大學的李琦說,以住宅建筑為例,外墻和窗戶的導熱系數是發達國家的3倍-4倍,外墻的單位建筑面積能耗則高達4倍-5倍,門窗空氣滲透率也達到3倍-6倍。也就是說,盡管長三角是全國最先開始實施節能建筑示范工程的地區之一,比如2001年,上海、杭州等中心城市就相繼開始建造節能建筑,但總體上看,長三角在節能建筑上的探索比國外晚了15年-20年,依然只能算是節能建筑的“蠻荒之地”。
萬科朗潤園的一位項目經理告訴記者,現在長三角各地正在探索的節能建筑還停留在利用太陽能集中供熱、采用雙層玻璃等初級階段,而真正成熟的節能建筑,如日本九州長崎縣的豪斯登堡,其熱量、能源供應幾乎完全做到循環使用,自給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