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料市場風雨廿年
有句廣告說的好:沒有聲音,再好的戲也出不來。在服裝行業,面料之于服裝就好比聲音之與戲劇。可以說,設計是服裝的靈魂,而面料是服裝的根本。沒有好的面料,再好的服裝也只能停留在設計稿上。
伴隨溫州服裝行業的成長,溫州面料市場磕磕碰碰走過近廿個年頭。紡織品市場的發展得益于溫州服裝行業的發展,而服裝行業今天的輝煌也離不開紡織品市場的配合,然而,與服裝行業的整體興旺相比,溫州面料市場似乎開始顯得有點裹足不前。
長久不衰的三大優勢
80年代初,溫州市區只有不到20家國營商店經營紡織品批零業務。80年代中后期,市區飛霞北路出現多家經營紡織品的個體店鋪,這類店鋪后來又進入蟬街、信河街一帶,形成一個規模較小、分布較散的面料市場。
經過多年的發展,溫州紡織品市場日益成熟。1993年,溫州黃龍商貿城開辟出一條精紡街,首批落戶50家企業。現今,這一市場已匯聚紡織品經營企業500戶之眾,經營紡織產品分精紡、輕紡、粗紡、輔料四大類,共1萬多個品種,是溫州地區獨一無二的紡織品大市場,也是全國知名的面料商品集散地。
溫州面料市場在為溫州服裝企業提供原料的同時,也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乃至五湖四海的顧客。“以前生意好的時候,許多外地人帶著鋪蓋睡在市場里,等送貨的車一到他們就一哄而上,生怕買不到貨。”在黃龍商貿城經營面料店鋪多年的陳女士繪聲繪色地向記者描述往年這樣的場景。
的確,溫州面料市場的優勢一直以來為行業內人士所樂道,溫州市紡織品商會秘書長戴其安將這些特點簡單概括為三個字:“多”、“活”、“低”,這也是溫州面料市場最大的三個優勢。
多是指品種豐富,這是溫州面料市場最大的特點。溫州的面料商遍布天下,他們到全國各地搜集面料,各種新款面料源源不斷地匯集到溫州。粗略估計,現在各種花色各種品質面料超過1萬多種,是國內市場上面料品種最集中的地方。有人稱,跑了這個市場,就等于跑遍了全國各地的毛紡織廠。
在精紡區,一位曾經在柯橋呆過多年,現今在此開店的金先生稱,品種豐富,款式新穎前衛仍是這個市場的最大優勢。不僅國內各地最新面料匯集到此處,意大利、法國、韓國、日本的最新流行款也會在第一時間內出現在市場上。像紹興柯橋這樣大的市場里的面料商還會往溫州跑。
溫州人的活絡在國內是出了名的。溫州人敢想敢闖,不靠不等,自力更生的特性在面料市場的經營中可以得到充分的體現。這是一個求新求變的市場,用一個“活”字概括再恰當不過了。溫州的面料商喜歡走出去,不惜花費參加各種面料展示會,利用僑鄉的優勢,出國考察研發新面料。一位在粗紡街經營多年的湯先生稱,到國內看展與出國看展兩者大不一樣。前者是一次信息交流的過程,像國內的各個展會每次都去,通過展會可以了解到哪些是技術性含量高的廠家,哪些是規模性廠家,哪些廠家最近引進了新技術,適合生產哪類產品等等,從而找到適合自己下單生產的面料廠家。后者則是去了解國際最新流行面料。
溫州市場上的面料潮流性很強,而且總要比國內其他地方早2-3個月,這已經成為行內眾所周知的事,像一些面料企業能夠走出國門尋找國際最新流行面料,開發出與眾不同的面料,都經營得不錯。
價格永遠是最敏感的問題,黃龍市場上面料物美價廉是出了名的。據商家反映:這里的面料價格有時候比廠家的還低。對此戴其安秘書長解釋說,溫州面料商將款式下給外地廠家生產,包廠包銷包料,在經營上省去了中間環節,最大限度地體現了市場中介關系的作用。
買全國,賣全國。溫州黃龍面料市場憑借著強大的輻射力,通過一個小小的市場,影響全國。
精紡市場蕭條的背后
在黃龍商貿城建立之初,最早進入市場的是50多家經營精紡面料的商鋪,經過幾年的發展,黃龍商貿城精紡街的大大小小店鋪曾一度達到100多家。而今,精紡市場一再萎縮,整個市場現在僅剩十多家精紡店鋪,顯得有點蕭條。
在采訪中,夏夢經貿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精紡2002年開始走下坡路,2004年是一個低谷,2005年則更是一個寒冬。這是大環境下的結果,如今休閑服走紅,西服不再像以前那么吃香了,精紡需求量大幅度下降。
精紡市場曾經是黃龍商貿城紡織品市場的頂梁柱,如今,精紡沒落了,整個市場的人氣好像也跟著一蹶不振了,雖然說現在的輕紡和粗紡市場依然活躍,但是就如奧奔妮董事長鄭晨愛所說的那樣:“黃龍市場往日繁華景象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整個環境對溫州面料市場來說都不好,休閑裝成為男裝主打產品,而休閑裝最大的市場在福建,拿精紡來說,就不好做。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