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縫制企業開拓中東市場商機多
中東地區的商品,特別是工業品大多依賴進口,這其中,服裝加工就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由于市場需求旺盛,商品卻嚴重缺乏,因此中東是一個多層次且潛力雄厚、有待進一步開發的市場。
近年來,中國內地與中東地區的貿易發展迅速,根據商務部的統計數據顯示,雙方貿易從2000年的108億美元增長到了2005年的近397億美元,年平均增長約30%。2000年,中國內地與中東地區紡織貿易額僅為13.2億美元,2005年增長為67.6億美元,年平均增長達19.5%。雖然中國在中東地區的經濟合作領域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仍需增加雙方之間的貿易,因為中國同中東地區國家之間的貿易總額不到中國全球貿易總額3%。
為全面提高與中東地區的貿易合作水平,中國方面提出,力爭到2010年使中國與中東地區的貿易達到1200億美元以上,雙方應在各個領域加強服務貿易合作,培育新的貿易增長點。
中東顯現貿易發展空間
中東地區給人的印象,那里聚集著一些很富有的國家。其實除了那些石油產出國較為富裕外,那里還有一些發展中國家。即使是石油產出國,本國居民雖然很富有,但外來勞動力甚至超過了本國人口,因此,勞動力價格也相對低廉。
在這種情況下,近幾年這些中東國家的服裝行業發展很快。由于服裝行業具有吸納勞動力多、環境 污染少,以及進入門檻低等特點,逐漸被中東各國列入鼓勵性發展的行業。另外,中東不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服裝業出口還獲得國際性政策的傾斜。在環地中海自由貿易圈的框架下,歐盟對埃及、摩洛哥、突尼斯等國的紡織品出口實行免關稅政策,而且沒有數量限制。因此,這些因素都顯示中東地區服裝業有著不可忽視的發展潛力。
同時,中東地區的制造業基礎非常薄弱,縫制設備產品主要依賴于進口。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國際經濟研究室首席專家史永翔曾對媒體說:“中東地區擁有20多個國家,每年貿易額2500億美元。自20世紀60年代至今,這里的戰爭從未停歇過,難民問題、失業人口問題,以及戰后恢復問題等,始終是全世界關注的焦點之一,同時也造成當地工業的普遍落后、大部分商品依靠進口、商品奇缺無法避免。這些國家所產生的商機,給中國與中東地區各國間經濟的高度互補提供了空間,即在資源、工業、貿易、市場上的高度互補。中國企業應該看到中東地區服裝業的發展潛力和自身制造業的優勢,逐步加快進軍這一地區市場的步伐。”
中東地區目前具有較強的整體購買力,但這一地區的消費能力卻很一般,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際市場上中高端設備的銷售。中東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在西亞各地,消費能力強,而在西北亞等一些國家,購買力則相對較弱,因此,縫制設備的銷售在中東地區市場還不能全面開花。另一方面,中東地區一些國家的工人對于工作的理念與我們存在很大的差異。那里的工人本國人不多,他們可以工作一天休息一天,或是工作一個星期休息一個星期,只要這些打工者口袋里面稍稍有了點錢,就會在接下來的幾天內全部花掉,然后再重新工作。這樣就嚴重影響了工廠尤其是服裝廠的生產能力。
國產品牌打入埃及縫機一條街
埃及地處一個很特別的地區,它既是中東的一個成員國,又與非洲、西亞等接壤。埃及首都開羅的市中心有一條普普通通的狹長小巷,喧囂、破舊、塵土飛揚,這就是小巷給人的第一眼印象。然而對所有希望搶占中東和北非市場的中國縫制設備廠家而言,這里卻非同尋常,原來這就是在中東地區著名的埃及縫紉機一條街,這里可以說是中國縫制機械在整個中東地區發展的一個縮影。
就是這條小巷,孕育了埃及人乃至中東地區人特有的服裝加工業文化,小巷兩旁有多達200家的縫紉機經銷商,小巷猶如一個世界縫制機械品牌爭奇斗艷的大舞臺,全世界的縫制設備品牌在這里博弈競爭。從日本的JUKI、兄弟,三菱到韓國SUNSTAR、UNICORN,再到中國的TYPICAL(標準)、YAMATA(飛躍)、GEMSY(寶石)、PRECIOUS(匯寶)等眾多品牌無不涵括在內。
自20世紀90年代起,中國的縫制設備產品開始踏上埃及這塊土地,從一條街到埃及服裝加工業的中心———開羅,中國縫制設備產品的軌跡與開羅的縫紉機一條街交錯到了一起。
開始的時候,中國品牌在國外小巷深處艱難地維系著自身的生計,市場的傾向性與埃及人的傳統消費習慣,雖然在短期內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縫制機械的銷售,但那時很多中國縫紉機從亞里山大港進口過去之后,個別投機的阿拉伯商人把機器上的中國企業商標去掉,改換上如兄弟、重機等日本高檔縫制設備品牌的標志,然后投放市場,從中賺取幾倍的利潤。然而通過國內各個生產廠家同仁們一次又一次走訪,以及深入小巷與當地的經銷商溝通,又一次次在小得不能再小的店鋪中,絞盡腦汁與阿拉伯人高聲地討價還價,加上此后國內一些大型縫制設備生產廠家的不斷介入,小巷里又不斷冒出全新的中國品牌。
在日本品牌與二手機器充斥的埃及市場,中國品牌引起了眾多中東及北非商家與中小型服裝工廠的重視,印有“MadeinChina”的機器在那里越來越多。
不僅在埃及,土耳其、巴基斯坦和其他周邊國家都鼓勵本國紡織業的發展。他們不單對縫紉機等紡織設備的需求很大,對紡織類原材料的需求也很大。一般情況下,他們會直接來中國采購設備、原材料或半成品,然后在本國進行加工改進,再賣給本國和周邊國家的分銷商。經過加工過的產品,貼上自己的商標,在當地的價位會較高。早期這些國家的制造商都會去德國進口紡織機械??紤]到去德國進口價位較高,他們現在很有興趣來中國采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