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連續五年成為美337首要調查對象國
- “2002年以來,美國已對我發起337調查60起,我國已連續5年成為遭受337調查最多的國家。其中,60%以上的案件針對機電類產品。僅今年1~10月,美已對我發起337調查14起,占美同期立案總數的50%以上。”11月21日,在京舉行的“美國337調查應對工作會議”上,商務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局長李玲公布了一組最新統計數字,直現我國目前面臨的337調查之嚴峻形勢。
近年來,美對我頻發337調查。
該調查逐漸成為繼反傾銷、保障措施之后,美遏制我國具有一定出口潛力、特別是技術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產品對美出口的重要手段。
據李玲介紹,337調查是指美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根據美國《1930年關稅法》第337節的規定,針對不公平的進口行為進行調查并采取制裁措施的做法。337調查主要針對進口產品侵犯美知識產權的行為。無論是美國企業還是外國企業,只要其在美擁有知識產權,如認為進口到美國的產品侵犯了其知識產權,便可向ITC提出調查申請。
當前,我國面臨的337調查形勢愈發嚴峻。據商務部統計,從1975年美發起第一起337調查以來至今年10月,美共對我發起337調查75起,占美立案總數的12.1%。但其中有60起案件都是2002年以后發起的,占全部對華案件總數的80%。近三年來的年均涉案金額達到13.5億美元。
李玲指出,我國已連續5年成為遭受337調查最多的國家(地區),并成為337的首要調查國。被調查企業遍及浙江、廣東、深圳、江蘇、上海等全國14個省市。在美對我發起的337調查中,88%以上的案件涉及專利,其余部分涉及商標等。
同時,我國受337調查影響的行業和產品也相對集中。機電產品成為重災區,60%以上的案件針對機電類產品。此外,調查范圍也逐漸輻射至化工、生物、輕工、醫療器械等行業和產品。
按上述發展態勢不難預測,隨著中國機電產品,尤其是具有高技術含量的精密機電產品和信息技術產品對美出口的進一步擴大,美對我的337調查案件數量仍將呈現上升態勢。李玲表示,我們的應對工作形勢不容樂觀。
這種不樂觀不僅體現在案件數量方面,而且還基于337調查本身的一些特性。據李玲介紹,首先,337調查申請門檻低但制裁措施嚴厲。原告無需證明侵權產品對其造成損害即可提交申請,且可針對所有相關“侵權”產品向ITC提出“普遍排除令”的請求。其次,調查程序時間短、應訴費用負擔重。再次,調查和訴訟多“雙管齊下”,原告方通常會同時在美國或歐洲、日本國內法院針對同一生產商或進口商提起侵權訴訟,分散我應訴企業精力,使企業疲于應付。
對此,李玲指出,337調查應對將是我們面臨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她要求各地商務部門要引起高度重視,并將其作為落實十七大關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要求的具體措施,作為進出口公平貿易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此外,應著重建立和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商協會協調、政府指導的337調查應對工作機制。特別是企業自身,必須強化主體意識,努力建立自己的知識產權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