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監管執法有了“第三只眼”
- 一家企業日前進口一批金屬加工機械用的刀片,申報總價僅為100.8美元。杭州海關關員在審核這份報關單時,通過海關執法評估系統,調閱了相關進口資料,判斷其極有可能存在價格瞞騙,遂通過審核貨物品名、規格型號、材質,并依據詳實的執法評估資料,向進口商闡述了海關認定其價格低報的理由。進口商連連感嘆:連我都不清楚的價格你們卻搞得這么清楚。隨后進口商重新讓外方如實提供了發票,將申報總價提高到4747.45美元,最終補稅11421元,補稅幅度高達99%。
杭州海關之所以能夠識破上述價格瞞騙的詭計,得益于被稱之為執法監管“第三只眼睛”的海關執法評估系統。
海關執法評估系統是以記錄企業通關行為和海關執法活動的業務數據為基礎,運用先進的統計分析技術和數據探索方法,對海關執法效能和整體風險特征進行宏觀監測監督的決策輔助系統。該系統比較科學地對海關主要業務狀況進行動態監測分析,對海關依法行政和業務管理水平做出量化評估。
1999年,海關總署統計司結合海關當時執法環境和統計工作的實際,提出了開發建立海關執法評估系統的設想。2001年海關執法評估系統投入運行。2002年至今,全國41個海關已陸續安裝運行了海關執法評估系統,并對業務現場開放了評估功能。目前,已初步形成總署、直屬、隸屬海關這三個層面的運用模式。該系統在應用3年多的時間里,各海關通過評估系統提示的風險信息已補征稅款6.5億元人民幣,發現各類問題涉及金額25億元,行政處罰160起,立案調查、偵查443起,15人受到刑事處罰,并發現多起金額上千萬元的重要案件,一批走私、違法人員受到法律制裁。
談到執法評估系統,杭州海關郵辦處的王禮懷主任深有體會地告訴記者,海關通過執法評估系統對進出口商品的價格、型號、歷史成交記錄等進行分析,逐步實現了海關嚴密監管和高效運作的有機結合,在堵截違法走私的同時,大大提高了合法企業的通關效率。
不久前,中捷縫紉機公司的辦事員來到了杭州速遞公司報關行,要求報關行代理其進口一批工業縫紉機用旋梭。辦事關員從執法評估系統顯示的一系列數據判斷得出,該企業一直信譽度良好,遂決定對企業加快通關驗放。于是,該票貨物從2點14分電子申報開始,2點34分現場就接單審核完成,2點35分稅單打印并交給了公司辦事員,在公司將稅款交其開戶銀行后,4點12分貨物被放行,整個通關時間僅用了1小時58分鐘。這期間海關共完成了單證審核、歸類和價格審核、貨物查驗等8道工作程序。
王禮懷說,運用統計執法評估系統以來,雖然杭州海關郵辦處的進出口貨運量和報關單量每年都大幅增長,但通過對企業和企業進出口貨物、申報價格的執法評估,通關速度依然快捷。2005年進口貨物通關時限平均僅用33分鐘,名列關區第一。
據了解,杭州海關執法評估系統在第一期應用過程的三年中,通過執法評估系統提示的信息,共查獲偷逃稅案件28起,核查補稅1297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