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協議對縫機業的影響
中歐協議對縫機業的影響
北非市場值得關注
中國縫制機械協會副理事長王承康說:“全球60億人都需要穿衣服,所以縫制設備有著廣闊的市場空間。縫制設備面臨的是全球化的大市場,市場的總量不會因為局部的貿易動蕩受影響,國內市場增幅雖然不大,但其他市場會有更好的表現。”
紡織企業在出口受限而“吃不飽”的情況下一定會尋求其他通路。有企業明確表示將開拓國外“中轉市場”,繞過歐、美的限制。以此分析,國外縫制設備市場會比國內市場增幅更大。
中國進出口商會副會長曹新宇說:“選擇在勞動力價格相對低廉的第三世界國家進行投資,‘借船出海’,是當前企業的最佳選擇。”受歐美限制進不了中國的大量訂單勢必將流向第三世界國家,所以這些國家就有著得天獨厚的市場增長潛力,也必將是縫制設備一塊肥沃的市場。由于第三世界國家的消費能力較低,而我國縫制設備又具有較強的性價比優勢,因此開拓這些國家是市場,我國縫制設備的優勢十分明顯。
據行業人士分析,中國紡織品進入歐盟市場最直接的中轉站無疑是北非,所以北非市場值得關注。北非本地的紡織品配套設施完善,進入歐洲的路徑便捷,還擁有零關稅優惠。事實上,歐美在對中國紡織品設限的同時,已經增加了對越南、北非等地無關稅地區的進口量。提高北非市場的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是市場的要求,所以北非的縫制設備市場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南亞市場頗具潛力
南亞市場商品自給率低,市場空間大,勞動力價格低廉,其工業發展的整體水平不高,和我國具有較強的互補性。不僅如此,南亞諸國還有許多優惠政策。因此,南亞也是我國企業實行低成本擴張的目標市場之一。
印度是僅次于中國的紡織品大國,紡織品出口120多個國家,執行了數十年的紡織品和成衣配額制度取消對于飽受配額之苦的印度紡織業來說無疑是個福音。印度政府和行業協會紛紛采取措施加大紡織行業整合力度,提高紡織行業的技術含量,并尋求和海外企業的合作,提升企業的競爭力。由于服裝工業的發展,當地一些企業急需對設備進行更新換代,縫機市場的潛力巨大。
在南亞市場上雖然不乏使用德國、日本等國機器的服裝企業,但更多前店后廠式的小型服裝加工企業更需要價廉物美的中國產縫制設備,因為它們更符合南亞經濟發展水平和企業的實際需要。印度從中國進口的工業縫紉機很多,標準、飛人、飛躍、杰克、寶石等品牌在印度都有銷售。中國縫制機械在印度已經有了一定的市場基礎,拓展印度市場對中國縫機企業來說具有很重要的戰略意義。
除了印度以外,亞洲的一些小國也不可小視。以孟加拉為例,歐盟決定2001年至2009年孟加拉除軍火外的一切商品可以不受限制地免關稅進入歐盟市場,進入美國的紡織品也不需配額。這使孟加拉服裝業成為了一個以出口為導向的行業。一些生產商為躲避配額限制甚至將生產基地從其他國家轉移到孟加拉,給孟加拉成衣業注入了一劑強心針。現在,盂加拉已成為向歐盟出口襯衫和T恤數量最大的國家和美國第六大服裝進口國。因此,孟加拉市場也是中國縫機企業必須盡力爭取的市場。
此外,我國縫制機械制造企業也須清楚地認識到,只有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才能增加利潤,才能進一步增強市場競爭力。現在我們很多企業通過種種努力,已經與國際一流企業取得合作,相信一定會繼續努力消化已經取得的成果,獲得國際一流的技術優勢,整體提升中國品牌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