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拉美遇關卡
近些年來,標有“中國制造”的商品漂洋過海占據了拉美大部分市場。但隨著去年底美國開始對部分“中國制造”進行封殺,頻繁發生中國產品“被召回事件”后,近一年來,墨西哥、阿根廷、巴西等國也紛紛向中國產品發難,讓“中國制造”在拉美遭遇前所未有的尷尬境遇。
“中國制造”比當地貨便宜很多
李先生是阿根廷昂賽區最繁華地帶“李記商號”的老板。近日,《世界新聞報》記者來到他的店鋪看到,像針頭線腦、刀叉、電池、餐具、剪刀、保溫杯、膠條、鎖具、涼席、撲克牌、臺燈、文具等日用品,整齊地擺滿了商店的各個角落。“我們這里的商品都是在中國生產,然后運到這里銷售的。”據李先生介紹,昂賽區中國商店所出售的商品,幾乎百分之百都是地地道道在中國本地生產的“中國制造”品。
現在,每天都會有近百位阿根廷客商到李先生的店里批發商品。這些商人中,大部分是走街串巷或有小店面的零售商,同時也不乏到布宜諾斯艾利斯辦貨的各地大批發商。通過這些商人,“中國制造”被帶到了阿根廷各地和進入各個家庭,像李先生這樣的華商也就此獲得了巨大的利潤。李先生說,雖然他的批發店開業還不到一年,但憑借著中國產品的物美價廉,他已經從保本經營開始漸有收益了。他認為,這樣的結果全部要歸功于中國產品極具競爭力的價格和毫不遜色于當地同類商品的質量。
他舉例說,一只中國產的萬能膠在他店里的批發價為2.38個比索(1比索約合2.6元人民幣),而在阿根廷市場上的零售價達到約9個比索。再如,一只“中國制造”的保溫杯在昂賽的批發價約在30比索左右,而在阿根廷大型商場里的零售價約60個比索。可以說,中國產品的零售價是批發價的2到5倍甚至更高。
中國瓷磚走進阿根廷普通人家
其實,在昂賽區,像李先生這樣的中國商人還有很多。華商趙女士就是其中一位。在談到為什么中國商品受歡迎時,趙女士對記者說,中國產品低廉的成本,是其在海外暢銷的關鍵。她分析說,如果將運輸成本忽略不計,在一樣的時間里,用同等原料、同樣的人工,中國產品的成本要比阿根廷同類產品的成本低十到幾十倍,而且質量也沒什么差別。
幾乎每隔幾天就要到“李記商號”進貨的游商內斯托對《世界新聞報》記者說:“這家店的批發價格比較便宜,而且貨品齊全。”內斯托是在街頭游走的小商人,一般購買一些中國產的筆記本、圓珠筆、兒童畫筆和各種小飾品,由于花樣多、價格便宜,常常頭一天進貨,第二天就賣光了。他還說,他在“李記商號”進10個中國產的小筆記本的價格還不到5比索,而在街頭,這樣一個筆記本他能賣到4個比索。
除了中國批發商店,在阿根廷各大商場都可以看到中國產品的身影。特別是在阿根廷各種節日到來時,各商家印發的促銷宣傳單上大部分產品的原產地都是中國。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最大的購物中心阿巴斯托商場里,許多服裝和電器的原產地是中國。目前,阿根廷房地產業發展相當迅速,每天去建材城買建材的人絡繹不絕。在當地最大的建材市場阿蘇萊·巴魯海爾建材城,記者看到同樣品種的瓷磚和地板,中國產品的售價比阿根廷國產產品便宜50%到80%。建材城銷售人員馬丁·伊格萊斯亞斯介紹說,中國瓷磚和地板的銷量比同種的阿根廷產品要大許多。他說:“原因很簡單,如果是我,在同質量的產品中,我也會選擇可選樣式多,而且價格更便宜的東西。”一般來說,顧客來買東西,銷售人員會對客人首先推薦中國產品。馬丁解釋說:“因為顧客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把物美價廉的產品第一個介紹給他們,他們往往會在精挑細選后回頭購買這種商品。這樣我們的銷售業績才能提高。”馬丁還幽默地表示:“要是中國建材再如此暢銷下去,過不了多久,阿根廷每戶人家的廚房里都會鋪上中國瓷磚。”
與阿根廷情況相同,墨西哥、秘魯、智利、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古巴、洪都拉斯、多米尼加、巴拿馬等其他拉美國家,“中國制造”的產品也都無處不在,它們給這些國家的人民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和享受。
拉美聯手出現抵制中國貨潮流
近兩年來,中國產紡織品、鞋類、家用電器、文具、玩具等日用消費品,已占拉美整體市場的三成左右,其中鞋類已占六成以上。以鞋類產品為例,中國鞋在拉美的價格僅為該地區最大鞋類生產國阿根廷和巴西的1/4。2006年,巴拉圭全年就從中國進口鞋類制品近690萬雙,價值約1100萬美元。而巴拉圭全國人口僅約為600萬,相當于每個巴拉圭人都有一雙中國產的鞋。
由于中國產品在拉美市場的強勢地位,拉美的一些國家開始出現對中國產品進口設限的情況,其中最為嚴重的是阿根廷。今年8月17日,阿根廷政府突然宣布對包括輪胎、輪轂、服裝、玩具、皮革、鞋等進口中國產品采取限制措施。
8月31日,阿根廷、巴西、巴拉圭、烏拉圭和墨西哥5國召開會議,研討中國產品對本地市場的沖擊,并一致要求所在國政府限制從中國進口相關產品。10月25日,在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召集下,阿根廷、墨西哥、智利、哥倫比亞、秘魯及烏拉圭等國又舉行會晤,再次強調“中國制造”對他們的嚴重沖擊。
以中國在拉美最大的貿易伙伴巴西為例,2003年和2004年,中國瞄準巴西的需求,加快了對巴西的出口。2006年,雙邊貿易額超過200億美元,其中中國對巴西的出口增幅是49%,大大高于巴西對中國的出口增幅20%。這導致今年以來兩國貿易摩擦增加,巴西開始頻繁向中國商品進行反傾銷調查。巴西制鞋產業協會的馬克斯·弗萊克斯表示,中國鞋類產業工人4個小時的報酬,只相當于巴西工人1個小時的工資,這無形中降低了勞動力的成本,他認為這導致了不公平競爭。物美價廉、炙手可熱的中國產品卻屢屢遭到對抗和設限,“中國制造”在拉美的境遇不能不說是非常尷尬。
新聞延伸/DEPTH 設限并非只針對中國
專家分析指出,中國和拉美國家同屬第三世界,有著類似的產品和消費結構。同時,中國低廉的人力成本,降低了中國貨的價格。這些因素導致了中國對拉美商品出口量大幅增加,從而贏得了順差地位。由此,墨西哥、秘魯、哥倫比亞、巴西、阿根廷等一些拉美國家對華部分產品采取反傾銷、強制配額及設限等措施以保護本國產業。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雖然這些措施是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但它們完全不同于美國政府嚴重丑化“中國制造”的帶有惡意攻擊性質的保護政策,也不能將拉美一些國家的行為,簡單地歸為跟風美國而抵制中國產品。因為從實際情況分析,中國對拉美出口迅猛的增長勢頭,確實讓很多拉美國家企業界、政界和輿論界擔憂,但它們采取的保護性政策并非將“中國制造”全盤否定,而是對部分產品采取了有尺度的限制。
同時,這些政策并非只針對中國產品。阿根廷在8月采取的進口設限措施中,除針對中國外,還包括印度等多個東南亞國家。此外,墨西哥鞋業聯合會高層人士也公開表示,中國鞋類制品并非拉美地區相關產業面臨的唯一挑戰。他強調,除中國外,目前,越南、韓國和印度等國的鞋類制品出口也是對拉美制鞋企業的嚴重考驗。阿根廷經濟部長佩伊拉諾表示,拉美國家應采取一切措施消除進口產品的沖擊,以保證本國和本地區相關產業的穩定發展和提高相關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就這一點看來,拉美國家不僅在應對“中國制造”的挑戰,也時刻準備著應對一切可能對本地區發展造成影響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