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 制業遭遇行業寒流
因為受產能過剩以及下游鞋業發展不景氣等多方面不利因素的影響,不少皮革企業,特別是牛二層皮革生產企業已經難以為繼,與此同時,產能開始向大企業集中,泉州的皮革行業兩極分化進一步加速。
行業低迷
產能過剩是主因
據悉,皮革生產企業按其使用原料和工序的不同主要分為頭層皮、二層皮已經合成革等多種類型,其中,泉州皮革企業多為二層皮生產企業。據泉州皮革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受勞動力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環保政策等因素影響,今年初以來,泉州的二層皮制革企業就開始顯現出較為低迷的狀態,特別是隨著7月份國家出口退稅下調后,受晉江不少鞋企訂單減少的影響,上游的二層皮制革企業更是雪上加霜,“不少企業開始轉產或者干脆停產。”
晉江騰華制革有限公司是安海可慕制革城內一家規模較大的二層皮制革企業,該公司總經理許清思對制革業的低迷有著切身的體會,“前幾年很多企業都是日夜加班地生產,現在這種狀況已經很難再見到,明顯感覺訂單減少了許多。”
不過,對國家宏觀調控造成行業低迷的說法,許清思并不贊同。在他看來,行業的低迷,固然來自下游鞋企訂單減少的原因,但更多則是由產能過剩引起的,“前年市場好的時候,大家都拼命擴產,產能已經大大超出了市場的需求。”
有憂必有喜,當不少企業正在為市場低迷苦惱時,興業、峰安等龍頭企業的發展勢頭卻絲毫未減。據上述皮革協會負責人介紹,目前,泉州皮革行業出現了訂單向大企業集中的現象。
而從泉州市統計局的統計數據來看,今年前三季度,皮革、毛皮、羽絨及其制品業產值位居各行業之首,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16.5%,在市場低迷的狀況下,產值的大幅增長多由幾個大企業所貢獻,這也佐證了上述負責人所說的訂單向大企業集中的說法。
由二層皮轉向頭層
面臨資金瓶頸
從目前市場形勢來看,二層皮制革企業的低迷期似乎還只是剛剛開始,在這種情況下,轉型成了不少二層皮制革企業的希望所在。上述皮協負責人認為,相比低附加值二層皮,頭層皮不但附加值較高,而且用途廣泛,受下游產業的影響會較少,這應該是許多二層皮企業轉型的最佳路徑。不過,對多數二層皮制革企業來說,這條轉型之路卻難言輕松。
最大的難題來自資金,據許清思介紹,由二層皮轉向頭層,看似簡單,但實際上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單單原料的采購上頭層就比二層高出幾倍的價格,還沒加上設備和技術的投入,想成功轉型,最起碼也要耗費幾百萬的資金。”
而對多數長期游走在低附加值邊緣的二層皮制革企業來說,幾百萬的資金對他們來說已經不是一個小數目。許清思告訴記者,特別是在三角債嚴重的泉州地區,皮革企業的資金被下游的制鞋廠大量拖欠,而皮革行業作為一個國家限制性行業,想從銀行獲得貸款已經不可能,這使得資金瓶頸越顯突出。“沒有足夠的資金,轉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