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震蕩東莞 鞋革企業爭演華為模仿秀
勞資新秩序滌蕩“世界工廠”
◎《勞動合同法》將行,勞資矛盾頻發
◎用工成本提高迫使東莞產業升級
新勞動法震蕩東莞制造
勞動糾紛此起彼伏,中小企業面臨考驗
《勞動合同法》關鍵詞
●簽訂勞動合同。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兩倍工資。
●試用期。同一用人單位與同一個勞動者只能約定一次試用期。
最長的試用期不超過六個月,簽訂的是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無固定期限合同。這是指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無確定終止時間的勞動合同。勞動者在該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的,或連續訂立二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等情況,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違約金。除非勞動者接受過單位提供的專項培訓,或與單位簽訂過保密協議、競業限制協議,否則勞動者辭職不需向單位支付任何違約金。
一石激起千層浪。2007年歲末,東莞的勞資關系照例不平靜。與往年不同的是,《勞動合同法》將于明年1月1日實施,這場勞資博弈到了一個新的臨界點:新法實施前的緩沖期,給了企業大舉調整規避的機會,而長期積弱的工人們感受到新法的陽光,愈加自發地向企業要價。一時間,東莞勞資矛盾此起彼伏。
大量抱著規避心態的企業,被迫在新法的框架內逐步規范用工行為,勞資新秩序苗頭初顯。而企業的被迫調整,也使得產業升級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歲末亂象 “華為模仿秀”上演
深圳華為7000員工集體辭職事件,在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余波震蕩到近鄰東莞,這個城市有著比深圳更龐大的制造業規模,工廠林立,工人數量更是沒有一個準確的官方數字。“華為模仿秀”就在這個“世界工廠”里上演了。
11月初,為規避《勞動合同法》中關于與勞動者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條款,東莞塘廈鎮某五金運動用品廠強迫工人一手簽自愿離職書,一手簽新合同,手法與深圳華為如出一轍。
工廠的這一做法盡管遭到部分工人拒絕,但仍有1000多名工人被迫簽訂了新合同。反對最為激烈的130多名老員工,工齡均在10年以上,因為不愿簽新合同而被迫離職。但他們拿起了法律武器,準備申請勞動仲裁。
華為事件后,《勞動合同法》立法專家組組長常凱以及廣東省勞動保障廳先后出來澄清:先辭職后上崗,仍連續計算工齡。這給工廠當頭潑了一瓢冷水,新法中關于“無固定期限合同”的規定帶來的勞資紛爭,逐漸平息下去。
但勞資矛盾并非就此了結。比塘廈那場“華為模仿秀”更具東莞特色的事件,正“你方唱罷我登場”。
“我們公司之前從未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最近正打算落實合同管理制度,與全體員工簽合同,但遭到員工集體抵制。員工要求補回之前的加班工資再簽合同,遇到這種情況我們怎么辦?”12月2日,在東莞智通人才市場舉辦的一場《勞動合同法》講座上,一些企業人事經理向主講律師廣東旗峰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蔣四清提出疑問。
一個類似的案例發生在今年11月。東莞清溪鎮一家港資企業為做好《勞動合同法》實施前的應對工作,與全體員工初次簽訂勞動合同,并做出如下調整:1、單方面調整員工工資結構,將之前未按最低工資標準計付的員工工資調整為690元/月;超過690元/月的員工工資設底薪690元+加班工資+其他津貼,工廠承諾調整后工資總額不變。2、以690元/月為計薪基準與員工簽訂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廠方在做調整前,沒有與員工溝通協商,全廠約有300名員工集體罷工,并試圖堵塞馬路,要求廠方支付以前違法侵權的賠償。此事經勞動部門調解處理,最后以廠方向員工補足60天加班工資差額而暫告平息,而合同簽訂事宜企業再另行與員工協商。
東莞市勞動局一名基層官員表示,這只是近期眾多群體性勞資爭議事件中的一個個案。隨著《勞動合同法》實施日期的臨近,類似事件正接踵而至。這類事件的共性之一就如清溪鎮發生的沖突一樣,工廠之前從未與員工簽訂合同,為應對《勞動合同法》的實施,企業打算與員工初次簽訂勞動合同,導致員工集體追討之前沒有簽合同所造成的損失。例如工人要求企業一次性支付經濟補償及加班工資差額之后,才愿意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由此激化了雙方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