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縫制設備技術含量,大力消化各種漲價因素
不可否認,隨著中國縫制機械行業的發展和對海外市場的奮力開拓,近十年我國縫制機械行業已形成規模、質量不斷提高,價格競爭優勢明顯,也受到了國際市場的青睞,從而刺激了企業的出口積極性,產量占全球70%以上的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對對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又該如何面對?
11月23日,據中國人民銀行授權的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當天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對人民幣匯率的中間價為1美元對人民幣7.3992元,首度擊穿7.4元關口。今年以來,人民幣匯率已經第73次創下歷史新高。
近兩年,人民幣升值在國內經濟界引起了極大的反應,同時也時刻刺激著國內尤其以外貿為主要業務的企業。一組來自于商務部網站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受調查的近500家企業當中,有63.6%的企業高管人員認為人民幣升值會對自身企業的經營與發展產生顯著影響,其中以認為會產生負面影響者居多(占41.2%),認為有正面影響的人僅占到22.4%。而在制造行業的企業當中,更是有一半以上的高管人員認為人民幣升值對企業負面影響較大。
毋庸置疑,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經濟目前最為直接、最顯而易見的不利影響在于給中國的外貿出口造成一定的影響。中國出口的大部分商品以制造產品為代表,其特點主要表現為技術含量較低,利潤率也不高。因此,人民幣的升值意味著這部分出口企業本來就微薄的利潤將被壓得更低。而這其中.縫制機械恰恰也是這部分產品中的一員。
一組數據可以表明以上現象:據中國海關統計,2007年1-10月我國出口工業用縫紉機共計206.5萬臺,價值3.9億美元,出口的主要特點以一般貿易方式為主。1-10月,一般貿易出口152.5萬臺,增長18.1%,占出口總量的73.8%;加工貿易出口51萬臺,增長6.6%。然而在令人欣喜的數據背后又有著值得國人深思的一面,那就是出口產品附加值相對較低。1~10月,我國工業用縫紉機出口均價僅186.8美元/臺,而同期的進口平均價格為1293美元/臺,相當于同期出口均價的6倍左右。此外,國內關鍵零附件的配套能力不足,縫紉機針、旋梭等生產縫紉機的關鍵零部件,對精密度的要求非常高,國內生產此類部件的企業較少,大部分仍依賴進口。據統計,1-10月我國進口縫紉機針134.4萬美元,增長1.6倍;進口旋梭415.4萬美元,增長56.3%。
雖然人民幣升值對進口零配件較為有利,但在微薄利潤現狀下,人民幣持續升值對中國本土縫制機械企業來說,影響更深。
利潤損失,誰之過?
在當今國際市場上,縫制機械屬于買方市場,并且在日常的國際貿易中,已經極少有現金即時交易。因此,中國企業賣至國際市場上的產品都會有一個回款期,而期限少則一個月,多則可能達半年甚至更久。據了解,像飛躍這樣的行業大型骨干企業,在國際貿易中有幾百萬美元的賬款處于回款周期之內是很正常的。
舉例來說,假如原收回賬款100萬美元,按2007年10月23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對人民幣匯率的中間價(1美元對人民幣7.5010元)計算,大概是750.1萬元人民幣。而隨著人民幣的升值,一個月后即11月23日,1美元只能兌換7.3992元人民幣,收回的100萬美元就只能兌換739.92萬元人民幣。其間大概相差了10萬元人民幣,而這部分原本屬于企業的利潤則像水汽一樣蒸發了。
記者了解到,按照以往國內縫機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的慣例,企業往往是以美元給國外客戶報價,而在核算企業生產成本的時候幾乎全是采用人民幣來核算。而企業在對人民幣升值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完成了訂單簽收和價格的確認,所以這部分由于人民幣升值所受到的損失只能是企業自己承擔。
人民幣升值造成企業原有利潤率的縮水已經成為·廠不可避免的事實。然而痛定思痛,回首人民幣升值之前,是什么使我們的縫制機械企業滿足于如此低的利潤率?甚至出現了部分企業滿足于賺取微薄的加工利潤,依靠著國家的政策優勢和匯率優勢,毫無目標性地經營著自己的企業。
立足現在,放眼未來,隨著中國加入WTO納人世界經濟體系,包括貿易規則、貨幣體系等各個領域都在與國際化接軌,一切市場經濟行為都在按著國際市場的通行規則進行。很顯然,國內縫制機械企業所面對的是一個漸漸有別于以往貿易條件的貿易環境。
提價之痛
如何降低人民幣升值對企業帶來的損失?這成為了國內縫制機械企業共同面對的問題。
顯然,提高出口產品價格是解決問題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但在企業逐利本能的背后,現代化的市場有著它自身的規律,價格成為了產品市場中最為敏感的神經。在企業或產品原有價格基礎上的提價行為具備著很大的市場風險,一不小心可能會導致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節節敗退。
1:7.3992,一組令出口企業憂心的比值。更為憂心的是,人民幣會不會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繼續升值?受國內原材料上漲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出口貿易的整體利潤率普遍處于5%左右。這樣的利潤率對廣大的縫制機械企業來說,承受風險的能力捉襟見
肘。
如何面對和緩解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成為了現階段縫制機械企業的一塊心病。
“目前,中國縫制機械行業研發投入不足、自主創新能力薄弱,自主品牌進入國際市場與國際知名品牌競爭才剛剛起步。雖然行業擁有‘中國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商務部‘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出口名牌’、‘中國制造業民營企業品牌競爭力50強’等企業,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縫企的綜合實力、競爭力較弱。國際知名企業憑借技術、品牌和資本實力仍在市場上占據著高端市場,我國企業生產的產品大都處于中、低檔,在產業鏈的價值分配比例上國內縫機行業的處境極為不利。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行業的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產品質量技不如人,新產品、新技術開發慢,企業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非常吃力。”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理事長田民裕曾經在對中國縫制機械行業肯定的同時提出了上述問題和擔憂。而這也正是我國縫制機械產品企業在面對人民幣升值,慌亂心態背后的根源。
據了解,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已擁有1560萬臺的生產能力,產量占據了世界七成;企業不斷增多,共有整機制造企業(未含臺灣省)850多家(包括縫紉機制造企業和服裝機械制造企業),零部件生產企業1000多家,經銷企業2萬多家。產業規模不可謂不大,但行業的集中度偏低,產業層次低,企業“多”、“散”、“小”,大的不夠大,小的不夠精。
正是這些原因使中國縫制機械企業在產品出口貿易中出現了不敵國外品牌的現象;也正是這些現象成為了中國縫制機械企業面對人民幣升值后手足無措的直接原因。
田民裕理事長在一次談話中曾呼吁:全行業當前面臨的重要任務,首先是要始終不渝地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尤其是科技創新能力,這是行業和企業發展的根本動力。其次是要通過聯合并購重組,培育骨干大企業,提高產業集中度,加速產業結構升級——培育和發展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和企業集團,是行業強變進程中一項帶有全局性、長遠性、根本性的戰略任務。面對此輪人民幣升值,國內縫機企業或許能從中找到一劑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