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決定符號化
中國國際時裝周之后,和某設計師朋友對于中國文化、中式元素在服裝上的表現有一場爭論,涉及兩方面內容:奧運相關的服飾與T臺上發布的作品。用朋友的話說,“人文奧運”中國概念時尚成衣設計大賽上的獲獎作品符號化的東西太多,時代感不強,這樣的服裝放在奧運會場上,無法真正表現中國服飾文化的精髓所在;同樣,大量設計師發布中使用的各種具象的中式元素,也是敗筆的一種表現。其言有理有誤。
北京奧組委對于奧運會頒獎服裝設計的理念說明是突出“中國元素、民族特色、時代特征”,那么“人文奧運”大賽的獲獎作品中表現出來的簡化了的、具有一定時代感的符號化文化特征,應該屬于正常。面對奧運會上來自世界各國的不同審視目光,如何通過服裝傳遞出中國文化的特征?符號化無疑是相當好的選擇。奧運服裝中一些典型的、具象的、符號化的民族元素不斷出現并重復是必然的。雖然大家都能夠明白,這是把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切割、組裝的具有后現代主義特征的解構行為,但別無選擇。
什么能代表中國文化,是春秋戰國的燕趙悲歌、荊風楚韻,或是漢唐朝的大氣磅礴、天道樂土,或是魏晉南北朝的名士之風、狂放隨性……這些都可算作真正的中華氣韻,但這些東西能讓世界看懂嗎?
當年雅典奧運會開幕式的創意讓人驚嘆,也讓人接受得很快,眾神的殿堂這種高度濃縮的國家民族符號——基于單一的宗教文化而來的民族文化特征反映,就是人們對于希臘這個國家的表象認知。其實,沒有幾個人能夠真正了解古今希臘人的生活和文明,但看到一排排神袛輕盈地滑過時,大家就真的相信希臘就是這樣。而對于當代的希臘人,或許他們的感受就和我們看到紅磚綠瓦、廳臺樓榭、絲綢陶瓷一樣,世世代代生活在抬頭就能看到帕臺農神廟的他們,這種文化的神圣感可能早就消解在愛琴海邊了。
關于奧運會頒獎服裝的設計,需要符號化,這和世界上所有人認知異文明的方式相關。我們認識其它國家其它民族或者他們認識中國的方式,都是通過關鍵詞——被符號化了的文化特征來實現的。于是看到“巴黎”,你就會想到時裝、左岸、香水、香榭麗舍、凡爾賽宮、塞納河;看到“莫斯科”,就會想到紅場、列寧、手風琴、伏特加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看到第五大道、街頭籃球和HIP-POP自然就會想到美國;那么由太極、風箏、故宮、長城、絲綢、瓷器等文化符號而構成的中國認知,是文化交流中的必然結果。
卡爾維諾說:“他鄉是一面負向的鏡子。旅人認出那微小的部分是屬于他的,卻發現那龐大的部分是他未曾擁有、也永遠不會擁有的。”在對異文明的認知過程中,也許我們從不曾真正地走近它們,我們所認知的、所自以為完全理解的,是否就是那個文明的真相,是否就是這個國家、民族或城市的深邃文化?在全球化的新時代中,我們依舊無法深入到異文明內部,而真正做到理解和溝通。于是,便因了對異文明之間鴻溝的無法逾越,而對其進行了適合自身想象的符號化改造和組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