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路一條 透支營銷策略
前幾天與幾位朋友聚餐,言談之間不免談到市場工作,說到各種促銷大家都是感慨萬分,“做促銷是找死,不做促銷是等死”這句話到現在仍然有效。于是,年年難過年年過,各類產品都在絞盡腦汁的向外推廣,不管是招式雷同還是出新出巧,市場上的問題依然還是大家努力大家愁!
怎么會這樣呢?我們的促銷方式是花樣百出,我們的促銷時間是每天進行,我們促銷的產品是琳瑯滿目,為什么還是不行?
營銷策略“透支”
怎么總是這樣呢?原因,只能有一個,因為我們的營銷策略嚴重“透支”!促銷方式在“透支”,市場推廣在“透支”,更可怕的是企業的戰略目標也在“透支”,我們大大小小企業的瘋狂內耗,把不可再生的資源一一耗盡。
在市場競爭的壓力下,企業為了追求效益,如今都在向內部挖掘潛力,降低成本,縮小利潤空間,讓利,讓利再讓利!但消費者還是不領情。企業過多的以自我為中心,把消費者的需求利益“捏來扁去”,消費者當然不愿意了,在眼花繚亂的市場攻勢面前,一次次的學會了成熟和堅強。消費者的消費品味也越來越挑剔性。從某種程度來說,如今在營銷經理人口中感嘆越來越來做的市場其實是企業自已釀的“苦果”。
大體而言,西方企業有著上百年的獨立行銷經驗,市場營銷理論扎實,企業比較有遠見,追求科技創新,追求穩定利潤是企業長遠的戰略目標。
急功近利和危機欲望是我們很多本土企業的“內傷”,當我們的市場環境發生變化時,這種“內傷”往往會更加嚴重,如果說急功近利是商家的通病,那么危機欲望就是本土企業的“特色”,歷史較短的本土企業有爆發戶的傾向,追求轟動效應。在日益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本土企業成長的道路更多的是曲折和跌跌撞撞,他們在不規范中成長,在全球一體化中渴望長大,渴望與狼共舞。因而,一次次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在策略和推廣上讓自己一次次“透支”,以獲得現有的市場份額和產品關注度。同時,在外部的壓力下本土企業總是無法集中精力對現代企業管理系統和品牌戰略的學習和建立。本土企業不得不在兩難中艱難決擇。
誰在“透支”中走向失敗?
回望茫茫商海,中國標王幾經易主,沉沙折戟的“全國優秀企業家”一大串閃光的名字黯淡失色,秦池、三株、巨人、飛龍、愛多在“透支”中走向衰敗。
本土企業對多元化經營一向很青睞,從知名企業海爾、娃哈哈到地方小廠,都把企業再生產和抗風險的戰略經營都投向多元化。典型的是三株企業:三株憑借巨大的保健品市場需求,以三株口服液一枝獨秀。盡管吳炳新認識到自身企業管理能力的不足和市場掠奪的爆炸財富不成比例,吳炳新采用了“向解放軍學習”的觀念,采用準軍事化管理和片區協調作戰的政令執行,一度使三株企業的年銷售額達到80億,分公司上百家,涉足上十種行業,員工上萬人,三株人為了轉移經營風險,涉足向其它行業大量投資。從理論中說,這一種風險的轉移,對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龐大的銷售網絡和無序的項目投資,依然不能阻止三侏在“常德事件”中轟然倒塌。
緊隨其后的紅桃K,顯然汲取了三株的失敗經驗,在營銷管理和策略上有所改進,把公司利潤投資在藥品、農藥、房地產、印刷業、酒業、化妝品等數個領域,結果怎樣?讓我們記起的仍然是紅桃K生血劑。
還有業內紛紛揚揚數年的“秦池”現象,嚴重的“透支”央視廣告,3.2億爭標王的秦池慘不忍睹。迷信廣告,醉心于“策劃”是本土企業最容易患的時代癥合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