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要求更高化纖用量增加專家分析未來紡織產品七大走勢
在日前召開的2002年紡織產品開發工作會議上,中國紡織信息中心、國家紡織產品開發中心主任孫瑞哲分析認為,未來全球紡織產品將呈七大走勢。
一、2000-2010年間,化纖的消費量尤其是滌綸、丙綸、腈綸將在總纖維消費中加大所占份額,而棉、毛、纖維素纖維所占份額將減少。
二、纖維細旦化趨勢持續走強,短纖0.5-0.8D、長絲0.2-0.5D將更為普遍;變形絲(假捻、空氣變形、網絡絲)會更多的使用;花式紗線將更廣泛的應用。
三、功能性纖維應用更為廣泛,如保健性纖維(遠紅外、抗紫外線、抗菌Seacell等)、仿生性纖維(蛋白質、甲殼質等)、高功能纖維(碳纖維、高收縮、香味等)、異形纖維、智能纖維(SmartFiber)等。
四、非織造布由于其高生產效率和廣泛應用而顯得前景更為樂觀,以機織布的臺時產量(米)為1,非織造布中的針刺法臺時產量則為125,粘合法為480,紡粘法為2000,濕法為1000。近年非織造布在產業用布領域以外的時尚領域的應用引人注目。
五、復合材料(包括纖維的復合、紗線的復合、面料的復合)由于其形成的在風格、外觀、功能等特性上的改善而將大行其道。
六、功能性紡織品將迅猛發展,主要表現在:運動休閑功能(柔軟、彈性、吸濕散熱、抗撕破拉伸),氣候適應功能(溫度保持、防水透濕、防風拒水),衛生保潔功能(保健、除塵、除污、抗菌、芳香),防護功能(抗靜電、防火、隔熱、介質防護、射線防護等專業防護功能),易于養護功能(可機洗、快干、免燙)。
七、對紡織品的環保要求越來越高,新的加工工藝將為紡織品生產帶來增值空間。這些新工藝包括直接制條工藝;緊密紡技術、復合紡紗技術、蒸紗技術優化紗線的性能;積木式提花技術將革命性地改變傳統的提花工藝;轉移印花、數碼印花技術使小批量多品種的實現更為簡易經濟,并提供無限創意空間;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染色節水,減少污水排放和烘干工序,達到節能;低溫等離子體處理改善織物或纖維的表面性能,達到染色親和力、吸濕性、防污性、抗靜電等特定的加工和使用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