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石獅產業:繁華源出“估衣攤”
國家紡織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測試中心和中紡標檢驗認證中心在石獅聯合設立國家級檢測中心接件窗口,接件窗口與石獅已有的紡織服裝檢測中心互為補充,合力把好送檢產品質量關,推動石獅及周邊紡織服裝業發展。
繁華源出“估衣攤”
石獅曾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據傳當地鳳里庵旁有尊石獅,頗具靈氣,商賈以之指向路標,聞名遐邇,石獅地名便由此而來。
因為是亞洲最大服裝市場的緣故,這里素有“有街無處不經商,鋪天蓋地萬式裝”的美譽。石獅的服裝市場可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的“估衣攤”。石獅是著名僑鄉,當時許多在香港、臺灣、東南亞等地的華僑和祖籍石獅同胞,源源不斷地把自己不合適或穿舊的服裝帶到家。每年寄入石獅的僑物包裹約20萬包,僑屬自用有余,就有石獅人將這些衣服偷偷拿到路邊出售。
于是,在新華路、大侖街以及中百、鐘表商店附近的中心地帶出現了繁榮的僑貨市場,人稱“估衣攤”,消費者大多是本地群眾。“估衣攤”通常就是鎮上和周邊群眾籌集一點資金,向僑眷購買進口的服裝、布料等商品,或者讓僑眷寄售,然后準備兩條橇子、幾塊床板,支起來作為貨架,擺在街道兩旁經營。期間雖幾經波折,但逐漸形成了服裝市場的雛形。
摒棄模仿創品牌
1979年,海關放寬華僑和港澳同胞回鄉探親攜帶物品限量的規定,由于放寬的幅度大,期限次數未加限定,加上當時洋貨很受國內消費者歡迎,同時從境外購物到國內銷售所獲效益比當時的外匯匯率還高,于是,大量僑貨、港貨源源涌入石獅。
據不完全統計,僅1979年華僑港澳同胞經中國旅行社托運到石獅的衣服、布料等貨物達71.85萬公斤,從境外或口岸郵局郵寄到石獅的貨物達10.2萬包。一時間石獅鎮舊街道熱鬧擁擠起來,當時的進口服裝攤店就有600多戶。
在賣衣的同時,石獅抓住機遇,大力引進外商來料加工,發展鄉鎮企業,開始生產仿港、仿洋的國產服裝,慢慢的外商服裝來料加工遍布城鎮和農村。
如今的石獅已從最初的模仿發展到到擁有品牌服裝生產基地。全市擁有2700多家紡織服裝生產企業,產值近百億元,以服裝為主的注冊商標近2000個,涌現出了“帝牌”、“金犀寶”、“拼牌”、“哈德利”、“野豹”等一批企業品牌。
自主創新領時尚
作為服裝產業必不可少的一環,石獅的服裝輔料產業發展,同步于石獅服裝制造業的發展,目前,石獅服裝輔料行業在國內輔料市場占據龍頭地位,每年至少有20億元產值。
近幾年來,石獅的服裝輔料行業開發出來了很多新品,一些產品的技術、質量,已經達到國際水平。同時,中國紡織信息中心也把國際流行的資訊和技術傳遞到石獅,派遣專家深入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指導,共同來推動石獅輔料產業的研發、創新能力,為服裝產業的進一步升級做準備。
最初的石獅制衣是接受國內國際時尚流行資訊,步步跟進,現在,已經一躍成為國內流行時尚的發布中心。特別是中國紡織信息中心、中國流行色協會、福建省布料同業商會三大紡織機構一起在石獅設立辦事處,其主旨就是依托三大紡織機構在各自領域的資源優勢,為泉州地區紡織企業提供從政策導向、貿易推廣、信息服務到國際面料及流行趨勢等方方面面的信息咨詢及服務,與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的資訊實現同步。同時,也可以借此平臺,把紡織服裝重鎮石獅的時尚流行、研發創新等發展動態,向國內國際發布。
今天的石獅已經基本形成了以服裝生產加工為龍頭,集紡織、印染、輔料生產、成衣制造、市場營銷、聯運配送于一體的產業鏈,從一個小城鎮演變成為中國乃至亞洲最大的服裝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