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服裝業:品牌意識正在蘇醒
曾經的煙臺服裝業也曾有過輝煌,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如今卻是這樣一幅局面:煙臺服裝企業機器轟鳴,卻在為別人做著“嫁衣”。
煙臺市服裝行業協會秘書長劉恩厚說,煙臺服裝的起步始于1966年建起的最大的一個服裝公司——煙臺服裝工業公司。到了上世紀70年代中期,他們創造了自己的牌子——“芝罘牌”中山裝、“蒲公英”女上衣和“金鼠”牌童裝,這些服裝不但在國內頗有名氣,還遠銷國外。煙臺服裝花色品種日益增多,西服、夾克、各種襯衫、連衣裙、裘皮大衣等都能生產。牟平服裝廠和煙臺華綸服裝廠1972年生產的3萬件“杜鵑花”牌繡花女睡衣,被日商全部包銷。煙臺服裝的優質產品很多,童裝尤為出色,在全國和全省服裝評比中多次獲獎。
改革開放了,煙臺服裝卻走下坡路了,不過當時還看不出來,惡果是10年后顯現出來的。隨著國門的打開,服裝加工等一批勞動力密集型企業便涌進來了。當時人們覺得服裝加工能夠出口創匯,占用資金又不大,來料加工不必考慮花錢買面料,也不必考慮產品的銷路,做完就給錢,資金周轉也快。這種兩頭在外的服裝加工外銷之路,當時確實為沿海服裝企業注入了活力,再加上當時國家對出口創匯企業有許多優惠政策,搞出口加工都覺得很光榮。煙臺作為沿海開放城市,搞外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所以許多服裝企業削尖腦袋硬拱,爭取外銷出口證。而當時內地許多服裝企業非常眼饞沿海的外銷創匯,想做出口,終因路遠而望塵莫及。
“塞翁失馬,焉知禍福”。一直不得不做內銷的內地服裝企業在10年后卻異軍突起,現在國內不少服裝品牌都是在那個時候打下基礎的,他們賺取了比外貿加工多得多的利潤。
搞來料加工不需要技術設計和市場營銷,久而久之,我市有些搞來料加工的服裝企業便把這兩種人才“炒了魷魚”。這種自斷手足的做法,使得煙臺服裝企業不得不單純依靠來料加工存活。1500多人的煙臺服裝工業公司,在1996年人均利稅僅2600元,工人每天辛辛苦苦加工兩件皮衣,外商轉手就賺5000多元錢,而公司只掙50元。煙臺服裝行業全部為外貿進行來料加工,從此,煙臺的服裝業淪為“打工產業”。曾風靡一時的服裝名牌也銷聲匿跡了,煙臺人也不再穿煙臺產的服裝。
也不是沒有企業意識到沒有品牌是死路一條。1998年,綠寶石開始了品牌運作,一年廣告投入達三千萬,綠寶石一夜之間紅遍大江南北,煙臺的服裝業受到了全國空前的關注。雖然,綠寶石最終因缺乏與品牌運作相匹配的經營管理、產品線建設、市場布局等經驗而迅速沒落。
綠寶石的隕落,并不意味著我市服裝企業對品牌的徹底放棄。市服裝行業協會秘書長劉恩厚介紹,煙臺市出產的舒朗女裝是我國北方最知名的女裝品牌,像旗源、夢三奇、韓大姐、馥雪、畫中衣、榮超等品牌,在市場上也逐漸有了一定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