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成功之路如何走?
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中小企業能否抗風擊浪立足國際市場,抵御周邊和外來貿易的壓力?于是有人提出了組建大的企業集團,以便“船大好沖浪”,這種思想固然令人振奮,但現實是中小企業的客觀存在和獨特生命力,決定了它自身的需求發展。國外眾多中小企業堅定地在與大財團、大跨國公司爭奪市場中,顯示了沖力和耐力,因而從經濟壁壘中尋求空間,獲得了寶貴的一席之地,乃至成為本國的社會經濟基礎。我國中小企業的路怎么走?從其同行的勃勃生機中,應能贏來鼓舞和啟迪。
從“中”和“小”的本位上拓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社會經濟被猛烈的炮火炸得面目全非,在瘡痍滿目的經濟廢墟上,德國采取了發展中小企業來夯實自己的經濟基礎的思想方略,先后制定了《反對限制競爭法》、《中小企業的組織原則》、《關于提高中小企業的新行動綱領》等法律措施,以便維護中小企業的發展權益和市場上平等競爭的地位。這些措施對德國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先后涌現出一大批在經貿活動中富有朝氣和創造力的中小企業。如生產魚類產品的巴德公司、生產啤酒標簽機的德國克羅尼斯公司、生產熱帶魚食品的特拉任克公司等等,這些產品在世界上占有相當大的市場份額,有的甚至高達80%以上;中小企業解決了德國全部企業67%的就業人 員,有2/3的專利技術歸屬于中小企業,產品出口占全部出口的50%以上。德國統一后,對東部地區一些前景無望的大型企業施行拆散,并成立了若干個中小企業,使它們的個體生命得到充分的張揚。
盡管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這其中一半以上的功勞應歸屬于中小企業。興起于上世紀70年代末的新技術革命,促使一大批技術含量高的中小企業迅速增長,使得美國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進而取得了世界領先地位。在1975-1985年的10年里,中小企業為美國創造了2400萬個新的就業機會。1989年以來,美國經濟增長70%為出口貿易,其中97%的出口增長源于中小企業,至今有50%以上的創新技術來自中小企業。美國從工業經濟規模的大企業戰略中得到過好處,但在勢如破竹的新技術革命到來時,英國的整個經濟結構卻逐漸失去了彈性,呈現出遲鈍和僵硬的局面。但聰明的英國人很快從中認識到了弊病根由,于是發表了旨在發展中小企業的《波爾頓報告》,使中小企業由80年代末的2000多家經過十幾年就達到95萬多家,中小企業為英國經濟帶來了新的活力,它們被英國經濟學家公認為是抵御全球性金融風暴,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
上述說明,中小企業經濟結構的重要性,是從“中”和“小”的本位上拓展的。
不可一味求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