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服裝業:來料加工成發展桎梏
河北省容城縣是個僅有25萬人口的小縣城,擁有5個服裝工業小區,576家服裝企業,6萬余名從業人員,年產襯衫、西服等服裝1.5億件(套),出口50多個國家。
曾經,容城的服裝結構是煙臺的翻版,清一色貼牌加工,然而,3年前容城開始轉型,目前,容城生產的服裝產品中,內、外銷比例大致為2:1,國內市場產品主要是西服、襯衫等,容城縣內各企業在28個省市自治區設有上萬個銷售網點;出口服裝品種從傳統、單一的襯衫發展到西服、牛仔等10大類500多個系列,產品出口亞洲、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歐洲的50多個國家和地區。另外,容城服裝出口逐漸從數量型增長轉向質量型增長。目前出口的襯衫產品單價也由1.5美元上升到3.5美元,個別產品達到了7~8美元。
“名牌與非名牌的價格真是兩重天,”一家服裝企業的老板說,“當我們拿到省級名牌時,在價格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一件襯衫30元還得一家一家商場去推銷,獲得名牌證書后,一件襯衫能賣到六七十元,上門訂貨的客戶也越來越多了。”
市服裝行業協會秘書長劉恩厚說,來料加工這一簡單的加工模式,的確曾給煙臺服裝業帶來了繁榮與發展。但時過境遷,這一數量效益型的發展道路,如今已成為束縛煙臺服裝業進一步發展的桎梏。沒有自己的名牌,產品做得再好再多,也難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
萊山一家服裝企業老板說:進駐中國的所有全球知名品牌,都在煙臺有訂單,一個法國知名品牌的單子,每件成本只不過200元,但是拿到北京、上海等地要賣7000多元。
山東省紡織辦主任趙傳香說:“我們賣的是衣服,人家賣的是品牌。這差距就像喝湯和吃肉一樣。”
煙臺服裝,何時才能讓別人喝湯,自己吃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