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機進口稅收政策考倒企業?
山東德棉集團趕在2007年7月1日前訂購了144臺蘇爾壽的噴氣織機、14臺賜來福的自動絡筒機,比集團原定的技改計劃提早了至少半年。這當然不是特例。2007年上半年,許多國內棉紡企業和德棉集團一樣,都加快了引進這兩類設備的進度,最終導致上半年紡機進口額大幅增加。究其原因,企業只是為了能搭上這兩類設備享受進口優惠政策的末班車。
2007年1月,國家公布了新的自動絡筒機和噴氣織機稅收政策。該政策規定:從2007年1月1日起,對國內企業為開發、制造高速噴氣織機和自動絡筒機而進口的部分關鍵零部件實行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先征后退政策;從2007年7月1日起,對新批準的內外資項目進口所有規格的自動絡筒機(細絡聯形式的除外)和噴氣織機一律停止執行進口免稅政策。
原本一項旨在支持紡機裝備制造業發展、促進紡織產業發展的利好政策,為什么會讓大部分紡織企業陷入緊張呢?
紡織企業的抱怨——國產設備不能滿足需求
國家制定政策的目的非常明確。財政部有關負責人在解釋這項政策時說,長期以來,對進口紡機減免“兩稅”的政策嚴重削弱了國產紡機的競爭力,出臺新政策是為了促進國產紡織機械制造水平的提高,盡快頂替進口,從而降低紡織企業的設備投資成本,加快我國紡織行業產業升級的步伐。
然而政策公布后卻給紡織業界帶來了極大的困惑。紡織企業普遍認為,在國產設備尚不能滿足紡織企業需求的情況下,新政策雖然對提高我國紡機制造水平會產生積極作用,但對加速紡織行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以及提高紡織產品競爭力卻十分不利。
德棉集團總經理助理盛愛民說,他們之所以選擇進口噴氣織機和自動絡筒機,是因為國產設備的技術水平與進口設備存在一定差距,特別是無法滿足企業一些個性化的要求。德棉產品的定位較高,企業的生存方式就是要把產品檔次拔高一截。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除了需在產品開發上下功夫,還需要有先進裝備來保證。“我們非常支持國產設備的技術進步。”他表示,以往上項目時,只要國產設備能達到或接近進口設備技術水平,德棉都會選擇國產設備。但就這兩類國產設備來說,不論是質量上還是數量上目前都難以滿足紡織企業的要求。
據了解,國產自動絡筒機卷繞速度可達到1800米/分鐘,進口設備卷繞速度則能夠達到2200米/分鐘;國產噴氣織機設備生產速度為400轉/分鐘~600轉/分鐘,入緯速度可達到1200米/分鐘,而進口噴氣織機對應的技術數據則分別為600轉/分鐘~800轉/分鐘和2000米/分鐘。此外,目前國產自動絡筒機的年生產量只有800臺,紡織行業每年必須進口2000多臺才能滿足企業生產需求。同樣,噴氣織機國內生產能力只有1000多臺,每年需要進口15000臺左右;而3米以上的寬幅噴氣織機基本都依靠進口,國內還不能大批量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