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服裝業蝶變看縫機業走向
作為服裝生產業的上游行業,縫制機械產業有充分的理由關注服裝業的走勢和蝶變。
十幾年來,縫機業和服裝業共同經歷了這樣一個從“世界工廠”、“中國制造”,逐漸向“中國設計,自主創新”轉變的過程。尤其是即將結束的2007年,是充滿機遇和挑戰的一年,這一年中國服裝業正在經歷著艱難的轉型期。應該說,各種態勢已經越來越明顯的證明這次產業升級是勢在必行的,包括縫機業的產業競爭整合和政策轉變,從對服裝業蝶變轉型的解讀中,希望對縫機行業也有一定的啟發。
解讀:服裝業的艱難蝶變
服裝產業正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各種新型貿易保護和發達國家綠色標準門檻的提高,使中國服裝產業繼續走粗放型老路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與此同時,我國周邊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成本與我國相比更具優勢,產品結構又與我國大體相同,目前有一些粗加工產品的競爭力已經超過我國,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服裝生產市場由于貿易政策的保護已經迅速發展成為“后起之秀”,并逐漸取代了我國某些正在萎縮的市場。這些現象在2005年和2006年已經出現,2007年更是有增無減。
服裝業的精英人士有著如此的分析和爭論:未來中國服裝行業的道路只能有兩條,不管你走哪一條都可能有所成就,要么是低成本的“巨無霸”,要么是走高附加值的品牌之路。
某著名評論人士介紹:“中國的服裝品牌不再像以往空洞地顯示自己的檔次,而是付之于設計創意的具體操作。從理論上講,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創造品牌,只要你有組合生成要素的能力,這個能力主要是指兩個,一個是資本,一個是創意。創意是稀缺的資源,在任何行業都是如此,無論是服裝還是其他工業產品。但作為時尚產品,服裝的表演功能使其在承載時尚文化方面具有更大優勢,中國服裝業也因此有著巨大的增值潛力。”這些足以證明,中國服裝業已經開始嘗試走高附加值的品牌之路。面對下游產業的選擇,縫機業要走的路已明確,“敢問路在何方?”——高科技、高附加值是也。
號脈:產業鏈的亞健康態勢
縫機業作為服裝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大家一直感到驕傲的是這條產業鏈比較完整,但在部分區域,這條產業鏈尚未成熟,構建區域的產業鏈,包括從棉花種植、紡織印染、服裝機械制造、服裝縫紉加工、服裝配飾以及輔料的生產、服裝商貿平臺、服裝研究和市場調研、大眾媒體等。這個產業鏈中必須有一張龐大的網絡體系(零售網、銷售網、特許經營加盟等),網絡的形成無疑會增大產業鏈條的長度和強度,進而帶動鏈條上各個環節的飛速發展,為相關產業制造發展機會,這樣才會增強服裝企業在全國的影響,同時產業鏈條的增長是確保該產業經濟穩固增長的重要保證,也使得服裝產業發展更加細分化、規范化。
另外,成本競爭導向的企業經營思路直接制約了產業鏈的健康發展,研究機構花費大力氣、高成本,研發出來好的技術和產品,但服裝生產企業和縫機企業并不是很感興趣,問題是這些技術相對于成本競爭來說,根本不能為企業帶來任何現實的競爭優勢。根據官方的統計分析,相當多采購新技術和新材料的企業并非是為了投入生產,而是為了技術壓制。相當多(網上數據顯示高達九成以上)的研究成果無法成功實現市場轉化,當然這些不是官方數字,可信度有限,但它給大家帶來的警醒還是巨大的。
取經:知己知彼 百戰不殆
從今年縫機業不景氣的市場運營來看,原因很復雜,《第一縫制》編輯部曾撰文指出:洗牌之勢已成型,縫機業各大中小企業已分別開始了不同的應對措施。
不景氣的原因絕非上文所分析的那樣簡單,記者走訪的眾多廠商有的甚至開始著急,但在這眾多的企業中,還是有一部分不僅運營正常,甚至生意火熱,訂單不斷的企業。
中國縫制機械協會不失時機地開始了一次大規模走訪調研,帶著各種疑問走訪了各大縫紉機生產基地。在今年全行業普遍消沉的局面中,還是有一些企業保持著產銷總量的增長,取得了企業各項建設的大幅度進步,希望各個企業在審視自身尋找對策的時候也能多向這些成功的兄弟企業甚至對手企業取經,并且要主動研究服裝業發展變革的來龍去脈,從這些研究中得到一些辦法,這才能夠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