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縫機企業的管理模式轉變
創業容易 發展難
我國縫機行業中的企業,大多是從夫妻老婆店的經營模式起步的。創業初期,由于這種家族模式“有一種最大限度地共擔風險”的精神,產權明晰,運作靈活,能夠充分利用資金、技術、勞動力、設備、市場等資源,充分顯示了它的優勢。但是,隨著企業的規模逐漸擴大,企業經營者會逐漸感到力不從心,舉步維艱。在我國逐漸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家族式企業在發展中越來越暴露出自身的一些缺陷:內部管理和控制能力明顯不足;創業團隊與引進的管理團隊陷于股權之爭;員工看不到自己的未來利益……
“決策過于集中”這個家族企業的弊病,正困擾著不少縫制設備生產商、經銷商,成為阻礙他們大刀闊斧向前發展的絆腳石。一家縫紉機經銷企業的管理者告訴記者,私營企業經營管理模式落后、單一,更談不上跟國際接軌。作為引進的人才,他主張的一些改進工作看似簡單卻得不到配合,實施起來困難重重。
2005年配額取消,為了爭奪全球市場份額行業內部競爭日趨激烈,中國縫紉機企業到了提高整體實力的關鍵一年。企業的掌舵者不得不清醒地意識到,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就必須向現代化經營管理模式轉變,不然在激烈競爭中只有慘遭淘汰。
專家認為,要實現管理專業化,就是要由具有管理、技術、人力資源、市場營銷等專業知識的人員來管理企業,改變過去所有者與經營者合二為一的管理模式,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實現從投資者管理模式向職業經理人管理模式的轉變。這個過程是困難和痛苦的:困難是由于這是對企業管理權力的重新配置,要讓部分企業初創時期的功臣讓出自己的權力,交由專業人士進行管理;痛苦在于企業核心人物要能夠超越自我,自覺地從企業發展的需要出發,合理地確定自己的位置,自愿地將管理自己企業的權力交給更能勝任者。這個出讓權力的過程無疑是痛苦的。由家族式管理向專業化管理轉變,最重要的是要任人唯賢,嚴格按照制度來選拔優秀人才。
誠然,企業實行專業化管理,并不等于必須要由“外人”來擔任經理。“舉賢不避親”,家族成員中確有能力的人照樣可以競爭擔任領導職務。但是當家族成員難以適應企業進一步發展對其自身素質的要求時,就應該做一個合理的安排,可以稱為“退出機制”。這種機制使得家族成員退出時有所補償。順利地實現權力交接的同時,企業本身也不至于傷筋動骨。
另外,還要引進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系統,這是企業提高經營效率的重要一步。它能帶給企業科學的管理方法,使企業更好地開展工作。杰克公司可謂勝人一籌。據“杰克”信息部主管岳龍介紹,“杰克”曾先后導入了CAD、CAM等系統,但這些單一的系統彼此之間不能實現信息的溝通和共享,出現了信息孤島現象。“杰克”又于2004年10月正式導入SAP項目,建立統一的信息平臺,對資金流、物流、信息流進行全面整合,為企業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企業在引進管理系統的同時,必須對自身有著清醒的認識和定位。如果企業這艘大船,連方向都定錯了,這些系統又不能協調運作,那么勢必會加速把企業推向深淵。比如,有些企業引進ISO9000認證工作,并不是真正地為加強生產管理、確保產品質量,而是在做表面文章,使得企業不但沒能得到提升營利能力,反而下降,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