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質量興市 品牌經濟效益凸顯
46個中國名牌產品,158個國家免檢產品,307項福建名牌產品,5項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的中國馳名商標28件,名牌產品數量位居全國前列———這個驕人的成績,正是泉州近年來大力實施質量興市戰略結下的累累碩果。
堅持質量興市,高唱品牌之歌。從1996年至2006年,泉州地區生產總值由588.28億元增長到1900.76億元,去年全市生產總值預計上升到2276億元,增長15.7%,總量繼續保持全省首位。泉州以質量鑄就品牌,以品牌提升城市的核心競爭力,為經濟的騰飛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三次飛躍
提升質量興市內涵
從“質量立市”到“質量強市”再到“品牌強市”,泉州實施質量興市戰略經歷三次大的飛躍,一切都圍繞著質量這個圓心展開。
早在“九五”期間,泉州就作出實施“質量立市”戰略決策;“十五”期間,把實施“質量立市”戰略提升到實現“品牌發展”戰略決策上來,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著力培育和壯大“泉州品牌”,塑造“泉州品牌”形象;“十一五”期間,泉州又適時作出“爭創世界名牌”的戰略決策,提出致力于提升泉州品牌的國際競爭力,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品牌、企業集團和大公司。如今,泉州正向著打造“泉州品牌的國際板塊”的方向高歌前進。
泉州從各方面逐步完善了質量興市這一系統工程,相繼成立了整規打假、爭創名牌、食品和特種設備安全生產等領導小組,健全聯席、聯動、激勵等機制,形成了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時,堅持把有關質量的法律法規納入普法教育規劃,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質量意識。
抓好管理
從源頭把好質量關
以抓質量為主線,以創名牌為核心,市委、市政府采取多項有力措施,全面推動質量的提升。
針對家庭小作坊和個體私營經濟規模小、生產能力弱、產品質量不高的狀況,市委、市政府積極引導企業加強質量、標準、計量等技術基礎工作,建立健全計量檢測體系、質量管理體系和質量保證體系,積極與國際慣例接軌,加快質量、環境、安全等領域的認證步伐,提高企業產品質量管理水平和競爭力。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合格率水平逐年上升,基本保持穩定在84%%左右,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打假辦”是泉州市民耳熟能詳的名字。由24個政府部門組成的打假辦公室,建立了打假治劣的長效機制,集中力量打擊假煙、假冒運動鞋服等,開展對集貿市場、加油站、旅游市場商品質量的專項整治活動,解決了“黑心棉”、“土煉油”、“吊白塊”、“地條鋼”、“土鍋爐”,基本遏制區域性、行業性制假制劣現象,令廣大市民拍手稱快。
幾年來,泉州堅持不懈實行推進名牌發展、技術標準戰略,制定出臺了財政、信貸、稅收等獎勵和扶持政策,為企業創名牌營造良好政策環境,積極構建技術服務平臺,為企業創名牌提供技術支撐。全市累計已有3500多家企業通過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479家企業通過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48家企業通過HACCP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
同時,還有不少企業參與了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制定。
以質取勝品牌經濟效益凸顯
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只有品牌企業,才能產生更大的沖力,占據更大的市場。圍繞全市25個產業板塊的經濟結構特點,泉州有關職能部門重點推薦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容量大、效益好的產品錄入中國名牌、國家免檢、福建省名牌產品評價范圍,指導其真正成長為名牌產品。
七匹狼、安踏、特步、361度、安樂、虎都、九牧王、柒牌、達利、雅客、惠泉、……一大批著名品牌如同雨后春筍,迅速成長壯大,企業和泉州的“品牌蛋糕”都在不斷膨脹。全市的鞋業、服裝業、傘業、食品業在國內同類產品中形成名牌優勢,全國旅游鞋“中國名牌”16個,我市占有11個,全國僅有的2個獲得“中國名牌”的蛋黃派產品均出自泉州,這些都表明了“品牌泉州”已凸顯強勁競爭優勢。與此同時,全市旅游鞋、陶瓷、水暖器材、服裝、食品加工等傳統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在國內外市場擁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和較強影響力,擁有“中國鞋都”、“中國紡織工業基地”、“中國食品工業強縣”等10多個“國”字號特色產業基地,支柱產業集群不斷壯大。
從“品牌企業”到“品牌泉州”,品牌經濟的效益正逐步顯現,2003年至2006年,全市中國名牌產品的市場銷售額從324.7億元增長到600多億元,出口交貨值從6.9億美元增長到11億美元,為泉州經濟快速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