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制鞋企業品牌延伸現象
經濟學中有一個重要的原理:不能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否則如果失手的話,籃子里的雞蛋就會全部被摔破,而這一原理更是成了廣大企業在進行品牌多元化發展的時候最常用的理由。
從2003年的那一場“非典風暴”開始,我國的內銷鞋市場一下子跌入了低谷,各種鞋類產品的銷售情況持續走低,一季接一季的積壓產品讓不少企業和品牌走進了惡性循環的怪圈,而不斷上升的原材料和人工成本更是將本來就已經很激烈的市場競爭推到了一個近乎慘烈的程度。有業內人士預測,如果內銷鞋類市場再不出現明顯回升的話,將有不少的企業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倒掉。記者日前在采訪時發現,在如此低迷的鞋類市場中,國內鞋企似乎都有一些“不務正業”,不論是那些生產規模較大、品牌知名度較高的企業還是起步時間不長的中小企業,都在籌劃著自己的多元化發展戰略,而他們多元化發展的方向又是驚人的雷同——皮革箱包制品與運動休閑服裝。
現象一:以前走進一些鞋類品牌的專賣店,看到的基本上都是各種鞋類產品占據了貨架的大部分空間,可最近記者在北京采訪時看到,街道兩旁的國內鞋類品牌和運動品牌專賣店里各種新上架的皮革制品和運動服飾都擺在了非常顯眼的位置上,一些店甚至將店內的主要位置都讓給了這些新開發的產品,懸掛在店內的促銷廣告更讓人感受到了廠家推廣新產品的決心。但這些專賣店的店員告訴記者,相比之下目前店內銷售情況最好的產品仍是各種鞋類產品,這些廠商花了很大力氣來進行推廣的新上市產品卻幾乎很少有人問津。
現象二:由于最近內銷鞋類市場的不景氣,不少制鞋企業都將自己的產品開發、生產和定貨活動提前了,以求盡快將上一季的損失彌補回來。前段時間是制鞋企業秋冬季產品定貨會的“高發”季節,記者應邀參加了數個福建晉江運動鞋企業的定貨會,發現這些企業產品系列中服裝配飾的比例有了很大程度的上升,有一些原來并不銷售服裝產品的品牌也紛紛推出了自己的服飾系列,更有一些企業明確的表示,今后運動休閑服裝將是自己品牌發展的新重點。
現象三:浙江溫州的水頭鎮,皮帶和皮具業是當地的支柱產業。今年上半年,水頭一位皮具生產企業的負責人透露,從2003年底開始,他們企業就接連不斷的收到來自自己“鄰居”——溫州市區的制鞋企業的皮帶和皮具生產定單,盡管每筆定單的數量都不是很大,但前來下單的企業數量非常多。并且記者還了解到,在水頭其他的服裝生產企業中情況大體相同。無獨有偶,在福建的石獅,一個以服裝行業作為當地的支柱產業的城市,不少運動休閑服生產企業也都肩負著給晉江市的運動鞋企業提供相關配套產品的重任。而據這些企業介紹,受開發實力的影響,他們經常是將同樣的產品打上不同的商標來提供給不同的品牌和企業來使用。
由此可見,鞋類市場在低迷中不斷徘徊的時候,我們不少制鞋企業都選擇了將自己的品牌向相關產品進行延伸的做法,而生產工藝和營銷方式都比較相似的皮革制品和運動休閑服裝成了品牌延伸的首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