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業應該如何突破困局?
在199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的加速期,中國企業在空前的機遇中獲得了快速發展,同時全球管理思想也空前廣泛而迅速地被引進,受到專業商業教育的中國企業經營管理者大批涌現。然而,中國制造業在獲得“世界工廠”的角色后,卻面臨著規模提升卻利潤下降、成本提升而售價下降、宏觀走強而微觀走弱的瓶頸與挑戰。
正在高速成長又面臨嚴峻挑戰的中國制造業,以及正在開發中國制造業資源的在華外資企業——
1、 如何深刻理解東西方管理思想的真正精髓與適應性條件?
2、 如何在實踐中理性而廣泛地博采美日歐三大管理體系之長,從而在管理實踐中找到自己在中國發展的方向與出路?
2007年6月9日,由中國資深企業管理專業刊物《中外管理》雜志、國內著名商學院北京大學國際MBA、日本規模最大的工業生產管理研究機構日本中部產業連盟發起,并聯手國資委研究中心《中外名家》論壇、理實國際咨詢集團,舉辦的非營利會議:“‘制造'中國——博采全球管理精髓”論壇在北京京廣新世界飯店三層宴會廳舉行,本次論壇的主題是“全球卓越制造業管理如何對接中國”。
與會專家、企業家對中國制造業的現狀及未來發展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在談到“中國制造業為什么沒有形成自己的管理思想”時,北京大學國際MBA美方院長楊壯認為,第一要解決文化的問題,我們的文化怎么樣能夠從原來計劃經濟下的制度,轉變為現在以客戶導向為體系的文化。第二是要有一個制度的支撐,這樣才能成為現代化企業。第三是人的問題。
首鋼集團研究所所長王育琨則認為,中國企業家缺乏理想。作為企業家要有理想,要有追求,要想到社會責任是什么,這是沒有產生中國制造業核心理念的原因。
理實國際咨詢中國區董事長王穎認為,首先中國經濟還沒有產生足夠的影響,第二,中國文化需要突破,比如中國的傳統文化一直是重文輕商,先虛后實,非常不注重量化。
科爾尼大中華區副總裁孫健認為,我不同意我們中國制造業沒有管理理念,我相信很多企業家都不會同意的。只是當我們還沒有成為領袖的時候,我們沒有資格說這一點。我們學者、理論工作者確實有責任去總結這些成功的東西,有很多非常精彩,很好的東西是需要系統化的總結出來。
日本中產連執行理事佐佐木元認為,經營和管理一定要分開來看。經營是分子,管理是分母。這個分母首先要做的就是對本質的追求。管理上的追求,也就是它的本質是不會隨著時間的變遷或者變化而發生什么本質性變化的,這個管理就是流程。經營是結果層面的東西,而管理是流程層面的東西。但是目前中國企業的狀況就是,經營在決定著,或者制約著管理。我也可以這樣說,中國企業經營層剝奪了管理者的權利和發言權。我因此也希望中國經營層,經營者能夠把更多權限下放給管理者屢見不鮮,讓他們思考,去行動,去發揮自己的才智。
在談到我們制造業的出路和我們應該如何突破的問題時,科爾尼大中華區副總裁孫健認為:首先是戰略層面的問題。要在全球范圍內考慮我們整體的戰略,也就是說放在全球的市場和全球資源的角度上去建立我們的戰略。其次,就是要“創新”。如果我們未來要在全球市場取勝,我們必須要對現有的業務模式和供應鏈的狀態進行革新。
理實國際咨詢中國區董事長王穎認為:思考中國戰略問題基本出發點就是剛才孫總談到的,你想辦法先占到美國和日本,反過來看中國,然后站在月球看地球。長期以來中國制造業從來料加工和OEM等等,實際上我們一直以來作為一個棋子,中國連戰略都沒考慮清楚,因此這個問題上我們只好依靠資源優勢。我們為什么不可以把其他制造環節轉移到東南亞其他的國家呢?也就是說我們一定要先變成下棋人而不是棋子。我們將來也要把生產轉移出去。那怎么辦?加強品牌,加強技術創新,我們向價值鏈上端轉移。
南方汽車集團總經理尹家緒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通過技術轉讓,技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