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紡企非洲“淘金”受困利潤太薄
對于向歐美和南亞、西亞出口都遭遇“天花板”的中國紡織企業來說,一個連扣子都缺的非洲大陸幾乎是遍地“黃金”,但空白的產業鏈和疲弱的購買力將中國商人從夢想拉回到現實,掙大錢仍有難度
“非洲人很單純,沒有心計”,紹興“中國輕紡城”的紡織商人毫不吝惜地把贊美給予了他們來自非洲的外貿伙伴,對于向歐美和南亞、西亞出口都遭遇“天花板”的中國紡織企業來說,一個連扣子都缺的非洲大陸幾乎是遍地“黃金”,但是空白的產業鏈和疲弱的購買力將中國商人從夢想拉回到現實,掙大錢仍然有難度。
“走進非洲”
非洲對紡織品存在著巨大的需求,越美集團總裁徐志明這樣描繪非洲的紡織品市場缺口:“尼日利亞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全國人口達到1.4億,尼日利亞最大的消費品就是紡織面料,如果不換洗的話,一個人一天最少需要12碼布,1碼等于0.9144米,也就是說一個人一天需要11米布,有錢的人一天要換洗6套,就相當于66米布,有錢人是經常換花樣和顏色的,有些衣服穿過幾次以后就不穿了,你可以去算一算總的需求有多大。”徐志明說尼日利亞的紡織服裝產業鏈不完善,生產設備陳舊,產量僅能滿足全國總需求的1/7。
在地球的另一面,中國紡織品對美國的出口似乎已經碰到“天花板”。“次級債對我們的出口影響很大,美國消費需求減少了,像汽油、食物這一類的產品他們沒有辦法壓縮需求,但是服裝他們就可以壓縮,所以我今年對美國的出口沒有增長,照慣例應該增長10%到20%,我正在考慮開拓新的市場。”浙江耀光公司總經理王躍江說。
對印度、中東國家的紡織品出口也不好做,澳林公司總經理沈偉芳這樣評價印度商人:“印度的客戶很難做,他要求你的產品質量水平達到最高,但是價格卻壓到最低。”
沈偉芳告訴記者:“我正在準備到非洲去考察,準備設立一個辦事處。”而徐志明已投資將近5000萬美元在非洲開始建設一個紡織園區,這個紡織工業園位于尼日利亞東南部卡拉巴爾市自由貿易區內,占地600畝。土地和廉價勞動力是吸引中國紡織企業落戶非洲的兩大動力。徐志明說尼日利亞的土地價格要比紹興的土地便宜30%到40%左右;房屋租金也不貴,而沈偉芳估算在尼日利亞設立一個辦事處,20平方米左右的店面一年的租金也就在三四萬元左右。非洲的勞動力與中國相比更加低廉。王躍江說在埃塞俄比亞建廠,按照當地的生活水平,工人月工資開到300到500元人民幣。
非洲之困
然而“走進非洲”也并非萬事無虞。非洲的紡織產業鏈還不完備,一個單獨的紡紗廠或者是服裝廠很難在當地立足,原料和機器設備可能還需要遠涉重洋從中國進口,一旦接濟不上,企業必然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非洲的基礎設施也相對落后,徐志明介紹在尼日利亞一周只有一天的時間有電,用水也不方便。曾經去過非洲的浙江偉豐副總經理金國英說當地獨立的衛生間都沒有,只能去上集體廁所。
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相比,非洲國家的紡織品進口規模小而且散,根源在于非洲的購買力相對疲弱,導致出口企業能夠獲得的利潤有限,拓展市場的動力不足,有些企業的非洲業務還停留在坐等客戶上門的階段。
據紹興市外經貿局外管處處長樓芳介紹,與2003年、2004年的高速增長相比,近兩年對非洲出口速度開始回落,年增長20%左右。金國英說:“出口非洲的面料大部分是滌綸布,最便宜的滌綸布價格為每米0.5美元,每米0.5~1美元之間的面料占公司所有出口到非洲產品的80%。而對歐美出口的面料成分以棉、麻為主,同樣單位的產品,棉、麻面料的附加值要比滌綸面料高出一倍。”據沈偉芳介紹,她的非洲客戶很少下訂單,多數是購買現貨?,F貨購買的數量也不大,非洲客戶往往是一種樣式的面料,每一種顏色采購上幾百米,林林總總加起來,總的量也就是幾萬米左右,而印度、巴基斯坦的客戶一次購買20多萬米的單子則屢見不鮮。
有業內人士認為中國積累的紡織產能越來越多,國內紡織品如果不出口的話,40%的產能是多余的。非洲對于國內紡織業來說,無異于在面前攤開了一張“大餅”,如何吃到這張“餅”中最大、最豐腴的部分,讓人翹首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