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產業轉移阻力大?
人口問題所帶來的環境、資源、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的壓力,已給珠三角敲響了警鐘。在上月召開的省委十屆二次全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汪洋提出廣東不能長期捧著“總量第一”這塊“金字招牌”,要有憂患意識,他直指廣東面臨的五大不足,其中有不少就是珠三角發展中面臨的“瓶頸”。
汪洋的“憂患意識、解放思想”隨即在全省形成了“大氣候”,近半月來,珠三角各市都掀起了解放思想的大討論,相繼召開會議“自揭家丑”,直面發展中暴露的問題。針對產業轉移阻力大,汪洋曾支招:胡蘿卜加大棒。省“兩會”昨日拉開帷幕,珠三角城市群所面臨的一系列發展瓶頸再次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
癥結在產業結構不合理
珠三角穗深莞佛珠中惠七市至少有四家都提到了人口壓力。2005年以來,廣州、深圳、東莞等6個市流動人口出生人數已經超過戶籍人口出生人數,每年有20萬左右。大量人口的涌入,導致資源、環境、治安、社會管理壓力很大。據了解,東莞可供利用的土地不足40萬畝,按照目前每年消耗3萬畝計算,十幾年內將消耗殆盡;用電量相當于貴州一個省的用電量,全市多個地方出現水質性和水源性缺水……
一系列問題,追根溯源,還在于產業結構不合理,大量勞動密集型的產業讓珠三角成了工人集散地的“世界工廠”。加快產業轉移升級,珠三角提了很多年,但成效并不明顯。東莞市委書記劉志庚說了實話―――“坦率地說,目前產業轉移壓力、阻力很大。很多老板不愿轉移,當地村鎮也不愿意,擔心企業轉出去以后,出租屋和廠房沒人租。比如東莞有一個鎮,戶籍人口才3萬,而鎮上一個貼牌生產‘耐克’的臺灣鞋廠,實際用工就有10萬人,基本都是外來工,一年能給該鎮帶來5000萬元的利潤。如果把這個鞋廠轉移出去,當地的阻力很大……”
哪怕墊錢也要轉移產業
東莞的這個例子很有些“典型性”,汪洋得知后給東莞支招―――胡蘿卜加大棒。他說,產業轉移出去,可以把研發設計、組裝包括總部仍放在原地,這樣附加值就還在,將來稅收并不會少。他認為可以出一個珠三角產業結構升級的規定,一些高能耗產業的國土利用率要提高,供水供電的價格要提高。
省長黃華華也下了“死命令”―――今年珠三角要把產業轉移好好抓一抓,特別對于一些勞動密集型的幾萬人的大廠子,哪怕自己墊錢,也要把它轉移出去,否則人均GDP也上不去。
他在全會上提出,國家正在搞主體功能區規劃,以后外來勞動力到珠三角打工,當地就必須把外來勞動力的福利、社會保障、住房、孩子讀書等問題都解決,不可能再繼續“能干時為你貢獻紅包,老了回到貧困地方去養老”。所以如何減少常住人口,減少外來工,是目前珠三角面臨最大的問題。他認為,共建產業轉移園區就是很重要的一個解決的方法。把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山區,使用當地的勞動力,這樣不僅可以大大減少外來勞動力,而且還可以節省土地。
政績觀不再唯GDP論
產業轉移的步伐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就不再是一句空話;珠三角各市所提出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人口壓力太大,企業創新能力不足、區域發展不平衡等一系列問題可能都會迎刃而解,整個珠三角城市群的水環境、大氣環境也將有大的改觀。
最近,邁入“3000億GDP俱樂部”的東莞爆出新聞,連續20年的高速增長,去年慢了下來,創下新低。東莞市委書記劉志庚大膽承認,制約東莞發展的各種矛盾日益突出。目前,東莞已將2008年GDP增長目標調低,集中力量解決與科學發展不相適應的深層次矛盾與問題。
一系列變化昭顯的是領導政績觀的改變,不再是唯GDP論。汪洋指出要克服“見物不見人”的觀念,珠三角各市在查找問題時幾乎都坦承“經濟總量雖然很大,但是經濟發展的質量不高”,強調以后要多關注“人均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