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出路:以產業升級留住世界
2008年元旦作為的一個節點,中國許多制鞋、紡織、玩具企業已用光2007年的訂單,同時,新的《勞動合同法》也于1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再加上仍在繼續走高的人工、土地、原材料等成本壓力,珠三角產業基地再次面臨一個抉擇:關還是不關?內遷、外遷,還是堅守?這是一個問題。
不過,中國制造已經尋找到出路,通過產業梯度轉移及提升產品檔次等方式來消化成本壓力,獲得繼續生存和發展的資本。
2008年中國對外貿易將增長15%左右,比2007年的增長速度略有放緩。商務部發布的《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下稱《報告》)初步預計。
據海關總署11日公布的數據,2007年我國年度外貿進出口總值達21738億美元,比上年(下同)增長23.5%。自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增長速度連續6年保持在20%以上,進出口規模翻了兩番。
進入“優勝劣汰”加速期
參與《報告》編寫的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李雨時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盡管今年中國外貿速度可能放緩,但總體上呈現良性發展的勢頭,出口增長方式正經歷從量到質的轉型,這點從去年中國不少出口商品價格上漲便可看出。今年制造成本或進一步攀升,相關企業將進入“優勝劣汰”加速期,在這過程中可能要付出一些代價,部分企業倒閉在所難免。
李雨時分析指出,今年外貿存在著一些不確定和不穩定因素,預計世界經濟貿易增速將有所放緩,尤其是美國。受次級貸款危機影響,2008年美國經濟增長速度可能進一步放緩,并在一定程度上拖累全球經濟增長。此外,全球范圍內各種形式的貿易摩擦呈上升態勢,人民幣可能持續較為平穩升值,國際能源、原材料和農產品(35.50,0.00,0.00%,股票吧)價格持續上漲,去年出口退稅、加工貿易等政策調整以及今年1月1日實施的新《勞動合同法》加上“兩稅合并”,這些都將可能影響今年的中國制造。
“在政策宏觀調控上,考慮到平穩過渡和企業承受壓力,預計今年在出口方面不會有大幅度的政策調整。不同行業不同企業情況也有所不一樣,很難判斷哪個因素對企業沖擊最大。不過,大多數出口企業都受到人民幣升值影響,企業所能承受的臨界點究竟是多少,這要看企業自身調整應對能力。”李雨時說。
提價消化上漲成本
自2005年7月匯改至今,人民幣累計升值幅度約12%。第一紡織網總經理汪前進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人民幣升值10%左右對勞動密集型的紡織行業來說可以稱是一個臨界點。因各種因素去年開始出現的一些制衣廠倒閉,還將蔓延到今年。大型企業抗壓能力相對強些,通過提升質量、設計等向客戶提價而轉嫁掉部分上漲成本,或通過加強管理以及轉移生產基地降低生產成本,而小型企業應對能力相對弱些,可能因無法消化上漲的成本而虧損倒閉。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