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創新促進中國服裝產業發展》出爐
2007年,作為我國服裝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的關鍵之年,作為促進我國服裝產業轉型升級、加快行業結構調整的突破之年,我國服裝業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2007年,作為我國服裝行業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服裝商業,其市場環境、市場重點及商業模式和商業渠道都發生了重大變化,行業發展出現重大拐點。
一方面,服裝內需市場不斷增長,二三線城市消費市場迅速崛起,更為廣闊的潛在市場開發初現端倪;另一方面,服裝出口形勢比較嚴峻,增速放緩。我國服裝產業在多種外力和內力作用下,已經從“外貿拉動型”轉軌到“內貿推動型”的歷史發展新階段,我國服裝行業的生產關系發生了深刻變化,生產力正以前所未有的新模式、新渠道和新價值進行釋放、創新。
一方面,技術創新仍在支撐行業的產業創新,另一方面,品牌文化創新正引領著全行業的品牌創新,與此同時,商業創新成為全行業發展的重要引擎。商業創新開始促進行業發展格局的改變,成為2007年我國服裝行業發展的最大亮點之一,并對整個服裝產業的未來產生深遠影響。
在商業變革的大潮中,不但百貨主渠道在求變創新,服裝各類市場在謀求升級,還產生了ITAT等一批服裝商業渠道創新典型,連一些服裝龍頭企業如杉杉、雅戈爾、大楊、七匹狼、報喜鳥等也紛紛開始商業創新實踐。一些前幾年在商業創新中比較成功的特許經營品牌如美特斯•邦威、以純也在孕育著新的商業整合; ZARA、H&M等國際品牌也已結合中國市場的模式正式登陸我國的服裝商業戰場,而廣大中小企業更迫切需要商業創新帶來成長突圍。
鑒于商業創新對行業發展的重要作用,中國服裝協會特請專家委員會中部分長期研究服裝商業的專家,對2007年服裝商業出現的一些新特點、新模式及未來趨勢進行梳理、研究和預測,形成此文,供業界參考。
一、2007年我國服裝商業發展回眸
(一)2007年,我國服裝出口增長放緩,服裝內銷商業經濟持續增長,價格回落預示國內市場全面競爭時代的來臨
2007年前三個季度,全行業出口數量增長僅為10.34%,國內市場成為產業發展的最主要動力。2007年我國服裝內銷市場活躍,對產業拉動作用提高;服裝類價格指數下降。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顯示,2007年,1至11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同期增長 16.4% ,是1997年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年。
紡織服裝行業屬于傳統產業,其產品尤其是服裝產品在全社會商品批發零售業中一直占有支柱性重要地位,其零售增長率在批發零售增長所占的比重近幾年一直保持在10%以上,并處于前四位的位置上(前三位為“石油及制品”、“汽車”、“食品飲料煙酒類”)
2007年1-10月,我國重點大型零售企業衣著類銷售額達687.55億元,同比增長23.42%。10月全國重點大型百貨商場服裝類、鞋類和帽類的累計銷售額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23.42%、22.71%、44.13%。
一方面,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大商場衣著類商品價格大漲,而另一方面,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消費價格指數卻持續回落。2007年以來,我國衣著類產品消費價格指數從年初就開始持續回落,3月份已跌至100以下,并呈現持續下跌趨勢,1—9月,衣著類產品消費價格指數達99.7。雖然消費指數在持續回落,但衣著類工業品出廠價格卻較上年同期比成上漲形勢,9月份,比上年同期上漲了1.0%,2007年,服裝零售的年度總量同比增長繼續高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平均年度增長幅度,我國服裝商業經濟表現了強勁的增長勢頭,但服裝消費價格的總體回落也預示了國內市場全面競爭的開始。大型零售業商品價格快速上升與全社會衣著類產品價格指數下跌的強烈反差,說明消費升級、市場升級與產品升級之間存在較大的矛盾和落差。
同時,近幾年,我國經濟持續高位運行,GDP增長迅速,2007年全年預計達到89000.8億元。在經濟增長和人民幣升值雙重因素作用下,如果按GDP年均增長11%的水平,到2011年我國人均GDP能夠突破4000美元。這無疑會為未來的服裝內貿商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二)服裝品牌商業發展表現活躍,服裝品牌企業商業實力增強,國內外服裝品牌商業競爭全面展開服裝品牌,是整個服裝行業的商業風向標,也是服裝商業金字塔的塔尖。服裝品牌的商業表現,往往帶動了行業的商業潮流,服裝品牌的高商業價值,給服裝品牌企業帶來了豐厚的利潤。
通常,服裝的加工環節,只能占到服裝品牌10—20%的商業價值;商業渠道運營,能夠占去服裝品牌30—40%的商業價值;而品牌運營,擁有高達40—50%的商業價值。在不同的商業投入和風險狀況下,品牌運營商以不同的商業模式和商業業態渠道,決定與商業伙伴分享或是完全由自己來收獲這豐厚的商業價值。
2007年,多數國外一線品牌已進入中國,國際二三線商業品牌更是以開大型自有品牌專賣店的模式搶占市場。國內品牌與國際品牌的商業渠道爭奪戰和商業傳播戰的號角已經吹響。
在渠道方面,國際品牌在一線市場上略占上風,而眾多國內的服裝品牌則以直營專賣店、特許經營加盟店等商業發展模式,搶占了二三線市場的話語權。
在商業傳播上,我國服裝品牌有借助主流大眾傳播媒體做品牌形象推廣的傳統。不同于以往,借助即將到來的2008和各個品牌商業實際狀況,以運動休閑服裝品牌和商務休閑服裝品牌為主力,電視臺的服裝品牌廣告火熱熒屏,但擺脫了單純依靠明星做廣告的原始狀態,開始挖掘和傳播品牌的獨特個性與價值,或是務實地推銷主力產品的賣點。
2007年,國家公布的“中國名牌”,紡織服裝界有142個產品上榜成為“中國名牌”,約占當年“中國名牌”總數的17%,其中服裝品牌59個,約占紡織服裝“中國名牌”總數的42%。其中,波司登服裝品牌在2007年還榮獲“中國世界名牌產品”稱號。在中國服裝協會2006年統計評出的“百強”名單中,“中國名牌”、“中國馳名商標”擁有率分別達到50%和40%以上。
“中國名牌”、“中國馳名商標”服裝品牌,幾乎全部出自中國服裝行業“百強”企業,這進一步說明了服裝品牌商業價值與服裝品牌企業實力的共振關系。不少“中國名牌”出自上市公司,但較多的服裝上市公司均以生產制造起家,這兩年如七匹狼、報喜鳥這樣基于商業流通起家的服裝品牌上市,帶來了商業資本新氣象。最近,眾多的海外資本追逐具備“輕和快”商業模式和商業渠道“商業價值”的服裝品牌,將為未來的服裝品牌市場商業競爭帶來新的變化因素。
我國服裝品牌目前處于多方夾擊的競爭態勢中,上不如世界一線品牌的附加值高,下要和服裝生產企業比成本,左要和ZARA這樣的二線國際品牌比效率,右要和國內的品牌比個性,只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商業發展模式和商業渠道,依靠商業創新實現品牌的產品技術價值和品牌文化價值,才能聚焦社會資源,又快又好地可持續地發展。
(三)中國服裝企業商業發展的主要模式及中國服裝商業渠道的主要業態已基本成型
經過多年的演變,國際上各種商業模式和商業業態均已進入中國服裝行業,并在實際運行中產生了較為穩定的商業模式和商業形態,這是行業商業發展開始走向成熟的重要基礎。目前,中國服裝企業和服裝品牌主流的服裝商業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自營模式:服裝品牌選擇合適的地點投資并管理店鋪,通常也是品牌的樣板店面,作用在于較好體現品牌形象、容易實現垂直管理和精細化營銷、市場計劃執行力強、能夠最準確掌握市場信息。缺點是投資大,對人力資源要求高。近年,服裝品牌往往采用直營與加盟復合的商業模式發展。
特許加盟模式:特許連鎖模式是由公司特許總部直接發展終端加盟商,或由特許區域商發展終端加盟商的一種模式。終端按統一的商業模式進行經營。現在休閑服裝品牌多用特許加盟的方式運作。這種模式的優勢是品牌管理按照標準化作業、系統更新及時,但對于操作雙方的協同性要求較高,國務院《商業特許經營管理條例》出臺,增高了特許經營的門檻,更有利于服裝品牌的商業擴展。
批發模式:貨品主要通過一些大的批發市場的批發商來銷售。因為批發市場輻射面廣,而很多大的批發商擁有覆蓋全國的銷售網點,利用他們的網絡能很快將產品在市場上鋪開,迅速實現資金的回籠。這是國內一些中低檔產品常用的銷售模式。這種模式的優勢在于能讓企業產品迅速在市場上銷售,缺點是對于品牌形象長遠發展不利,不適合服裝品牌商業成長。
代理商模式:這種模式一般是把全國市場根據地域特點劃分為若干市場區域,在每區域設立代理商,企業授權代理商全權負責該區域內的產品銷售工作,由代理商發展和管理下屬終端商。這種模式是目前服裝產品分銷的主要模式,優勢在于能節約品牌銷售渠道拓展成本和管理成本,能發揮代理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但在品牌運營和貨品管理上不容易控制。
網絡銷售模式:在眾多的借助傳統渠道的銷售模式之后,很多服裝品牌充分利用互聯網開展網上營銷。網上營銷除了具有減少中間環節、節約實際銷售成本之外,更具有信息采集及時、物流管理快捷等多方面優勢。但由于服裝本身還是基于傳統消費模式之上的特殊產品,同時,我國互聯網相關法律正在健全之中、貨幣網上交易存在安全隱患等原因,其模式在服裝零售商業領域的發展正逐步加速。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