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鞋企欲爭奧運營銷話語權
“獲得這些資源,不只是簡單地獲取收視率的效益,更為重要的是占有了奧運期間的話語權。”
面對央視奧運廣告標的物最低3900萬的資金門檻,央視市場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媒介研究總監袁方博士作此評論。
經過2001年申奧成功以來7年的預熱,2008年企業奧運營銷終于到了最后爆發的一刻。然而,就當企業鉚足了勁,要做最后一搏的時候,卻發現能夠供他們選擇的營銷資源實在有限。
央視的奧運廣告,就是稀缺資源的典型代表。在經過了兩輪奧運贊助商內部的競標后,央視留給廣大企業在公開競標中搶奪的廣告標的物僅剩下5個。這對于眾多視奧運為絕佳營銷機會的企業來說,無疑是太稀缺了。
但也就是這種稀缺性,給了中標企業更大的價值空間。“在奧運會期間,如果大部分中國人天天都在看奧運,觀眾又都集中在那幾個頻道,而那幾個頻道又只容納了不到100個品牌。那可以這樣理解,在那十幾天內中國的電視屏幕上,絕大多數品牌都被屏蔽掉了,只有這不足100個品牌在發出聲音。”
從這個角度來考慮,袁方認為企業這筆錢“花得值”。
“關聯度”的爭奪戰
邁上這么高的資金門檻,企業到底想從央視奧運資源上獲得什么回報?
三人行廣告有限公司總裁胡棟龍和袁方博士一樣,第一個脫口而出的答案都是“參與”。在此次央視招標會上,胡棟龍率領的廣告公司代理客戶中標額超過11億;而該公司代理的王老吉、勁霸等更是拿下了接近2億的奧運標的物。
他認為,傳統上來看,7、8月份原本是大多數企業廣告投放的淡季,而今年企業仍然如此積極的一部分原因,就是要“露下臉”,表明這個企業參與了北京奧運會這件舉國大事。
奧運會之于我國,已經不再是單純一項體育賽事,而是蘊含著“中國大國崛起”、“民族自豪感”這樣概念的一個事件。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袁方認為,這個事件對于所有企業都是重要的,是企業實現品牌與民眾心理溝通的橋梁。
但是資金這個門檻確實把很多企業都阻隔在了央視奧運資源的門外。縱觀中標的企業,尤其是非贊助企業,往往有著更加明確的目的性。
第一個目的就是購買品牌與奧運的關聯性,這在專欄節目獨家冠名權的購買上反映得比較明顯。
在本次招標會獲得“央視第一標”的紅牛維他命飲料有限公司,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紅牛獲得了《今日之星》欄目的獨家冠名。
根據央視2008年黃金資源廣告招標書介紹,這是一個由觀眾參與互動、評選一日最耀眼的奧運明星的節目。每天清晨公布候選榜單,開列當天可能奪金的奧運冠軍,之后將在一天的賽事轉播、奧運新聞節目中滾動播出,并于當晚的<榮譽殿堂>活動中由觀眾投票,揭曉“當日之星”。
紅牛的總經理王睿當天在中標現場就表示,雖然紅牛不是本屆奧運會的贊助企業,但是也希望為奧運喝彩,奧運的商機誰都不愿錯過。
胡棟龍就認為,有的企業,特別是非奧運贊助商希望的是購買品牌的關聯度。企業廣告在奧運節目中高頻次地出現,就很容易讓人們形成錯覺,認為企業與奧運會有某種聯系。
特步體育用品有限公司是胡棟龍自己的客戶,他表示特步買下<賽場速遞>的獨家冠名,也是出于同樣的考慮。特步主打運動鞋,強調跑得快,與這個欄目契合度很高。將自身品牌特征與欄目特性相聯系,正是體育營銷的重要表現方式。
“這就好比每次出席活動,你總是搬張凳子坐在李嘉誠旁邊,人家就會覺得你和李嘉誠有什么聯系。”
這種關聯度會不會涉及到隱性市場的問題?
本報記者在對國際奧委會電視與新媒體權益委員會執行主管TimmoLumme的電話專訪中得到這樣的答案:“在保證了贊助企業的優先購買權后,與奧運相關的一些廣告可以銷售給非贊助企業。但是合同也規定,持權轉播商有義務保證,廣告不會產生混淆,讓人誤解非奧運會贊助商與奧運會有何關聯。”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