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參透“原料危機”辯證法?
如果說,以往還能有一兩個行業能夠“幸免于難”的話,那么,在剛剛過去的2007年,紡織業幾乎所有的子行業都無一例外地承受了原料緊缺、價格上漲帶來的巨大壓力。這絕非危言聳聽,在2008年乃至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原料危機將成為伴隨紡織行業發展的一種常態。這樣的未來不僅充滿了猜想,而且還滿載著擔憂。
誰能扼制原料瘋狂
對于國際原油價格的猜想,已隨著2008年的新年鐘聲有了答案——1月2日,國際原油價格首次突破了每桶100美元的重要關口,創下歷史新高。歐佩克新任輪值主席、阿爾及利亞能源和礦業部長沙基卜·哈利勒表示,當前的高油價很可能會貫穿2008年的一季度。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今年國際油價的新懸念應該鎖定在每桶200美元的水平上,如果伊朗問題出現惡化,油價很可能將達到這一水平,再一次沖破人們的心理防線。
美國能源部下屬的能源情報署隨即發表的一份報告預測說,2008年國際原油市場仍將保持供需相對緊張的態勢,原油平均價格將“大大高于”去年每桶72美元的平均價格,達到每桶80美元以上。
國際原油價格瘋狂上漲對于我國化纖及紡織行業來說肯定不是一個利好消息。這也在新年伊始給企業敲響了原料價格又將高位運行的警鐘。依照化纖在我國紡織原料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國內紡織業2008年將面臨怎樣嚴峻的原料形勢,自然可想而知。
棉紡業是關乎紡織業發展命運的又一重要行業,而國內有限的棉花資源,徹底打消了企業對棉花原料自給自足的幻想。巨大的原料缺口,使棉紡企業已經離不開對國際棉花市場的依賴。2007年在6%~40%的棉花進口滑準稅率下,進口棉價格與國內棉價多次倒掛。盡管2008年新的棉花進口滑準稅率已經實施,進口棉價格有望降低,但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棉價下降的空間十分有限,棉紡企業仍將面臨原料緊缺帶來的嚴重危機。
除化纖、棉紡兩大紡織基礎性行業之外,毛紡、麻紡、絲綢等行業的原料形勢同樣不容樂觀。受氣候等因素的影響,羊毛、亞麻、蠶繭的價格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其中漲幅最大的是羊毛。去年年底澳大利亞進口羊毛價格上漲幅度達到35.67%,國內南京羊毛市場月平均綜合指數也同比提高了24.73%。專家分析,這種上漲的態勢在2008年仍將持續。
以積極態度應對危機
原料價格高位運行,給紡織企業壓上了沉重的成本負擔。如果仍以生產常規產品、低附加值產品為主,企業的生存將愈加艱難。企業必須轉變增長方式,變被動為主動,才能應對并化解原料危機帶來的壓力。
對此,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會長徐文英曾評論說,原料危機從某種程度上講,對于加快行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升級具有積極的意義。企業只有加大產品創新力度,努力提高科技與品牌貢獻率,建設創新型產業,才能在今后的市場競爭中獲得成功。
徐文英再三告誡棉紡企業,要特別注重提高細紗產品平均紗支,盡量減少棉花用量,改變目前純棉紗線中粗支紗線比重過高、企業競爭力相對薄弱的局面,同時應根據資源情況,有效開發高支紗線及坯布市場。
在原料危機面前,化纖行業和企業的應對能力相對較強,因為這一行業與其他行業相比,經歷了更多原料危機所帶來的考驗。目前,我國化纖企業產品差別化率不斷提高,多數企業特別是有實力的企業,已經將研發力量集中到差別化新型纖維攻關之中,力求通過生產高附加值產品、提高產品檔次和價格,來消化原料的高成本。而少數仍以常規品種為看家本領的企業,幾乎一開工就意味著虧損。
一場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迫于原料壓力而進行的行業洗牌已經在針織、產業用紡織、面料、服裝等下游行業無形地展開。在原料普遍上漲已成定局的情況下,下游行業都在力求加大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力度,以適應市場的競爭。
其實這就是辯證法,任何事物都存在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如果行業和企業以積極的態度看待原料漲價,去適應高端競爭,這個行業就能進步與提升,主動也好,被動也罷,日本、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紡織工業不也同樣經過這樣的發展過程?
開發新材料是當務之急
之所以說原料危機將成為伴隨紡織行業發展的一種常態,因為這符合辯證法中所要求的“用發展的觀點看待事物”。
近年來,在市場需求的有力拉動下,我國紡織工業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相應地加大了對原料的需求。然而,由于天然纖維受土地有限、氣候多變等因素的影響,化學纖維則受石油等“化石資源”日趨匱乏的限制,紡織原料與下游行業的發展出現了比例上的失調,從而導致了今天的原料危機。未來,天然纖維和主要源于石化產品的化纖發展空間只會越來越有限,因此,開發新能源和新材料已成為中國乃至全球紡織等諸多領域必須關注的問題。
而這一重任更多地落在了化纖行業的肩上。因此,國家在制定“十一五”化纖行業發展專項規劃時特別強調,近5年,我國化纖行業要結合市場需求,研發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特別是要把事關國家產業安全的高新技術纖維材料作為規劃發展的重中之重,加快高新、原創技術和生物工程新材料的研發,采取多種方式推進技術發展,力爭在高性能碳纖維、芳綸、高強高模聚乙烯、聚苯硫醚等高技術纖維品種上實現產業化生產的技術突破。
同時,為了替代日趨緊缺的石油、煤、天然氣等“化石資源”,實現化纖及紡織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十一五”期間,全行業要積極推進可再生、可降解的生物資源和生物化工新材料的發展。在聚乳酸纖維產業化和生物法生產丙二醇、乙二醇、丁二醇等多元醇的技術開發和產業化方面進行重點突破;進一步開發竹漿纖維、麻漿纖維系列品種,擴大應用,提高附加效益;特別要重視利用好蘭桉、玉米秸稈等多種類國內速生林材資源,加強技術研究,建立產業化基地,拓展人造纖維原料的供應范圍。
如果當前的這種原料危機能夠快速催生適應未來國家和行業發展需求的新能源、新材料的出現,那么目前行業和企業所承受的來自原料危機的壓力,又算得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