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勞動合同法對中國成衣業之損害
由于新勞動合同法之實施致使企業成本大幅增加,中國成衣制造商勢將提高價錢。新勞動合同法自本年1月1日起實施,規定雇主需幫員工擔負較高的社會保險以及房屋津貼。同時企業也不能輕易開除員工,使得紡織廠失去因應變動需求之彈性。有人預估此法之實施將增加營運成本30%,企業也將付出較原先高出5倍的員工福利。
減少競爭力
中國制定此一新法的時間,恰好碰上中國制造業競爭力比較弱的時候。平均每年薪資提高10-15%,預計在2008年也將依此幅度調漲。雖然以西方的標準來看,勞力仍然便宜,但占成衣制造商總成本的50%,使得實質上的增加幅度有2位數以上。
中國企業也面臨出口成本大幅的增加。去年成衣產品退稅率由13%降為11%,預期退稅率還會再降低。北京當局調減以往對部分能源密集與低價值產業出口附加價值稅之補貼,此外該等產業也受到人民幣升值的影響。自2005年以來,人民幣升值14%。
關廠與密集整合
預期今年中國將有更多成衣廠關門與整并。北京當局雖說了解業界的痛苦,但并不會放寬這項為了解決與主要貿易國美歐之間的貿易失衡問題所實行的政策。北京顧問公司Dragonomics的經濟專家Arthur Kroeber表示,中國政府的政策目標很顯然是要提高出口商的成本,他們希望讓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并驅動整合。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發言人孫淮濱表示,的確會有許多小紡織廠關門,但長遠來看,對紡織產業是好的。
而想要安然度過此次危機的廠商,大概也只能調高價錢。若勞動成本增加40%,那么大約2008年的價格會調高20%左右。一家生產夾克出口歐盟的制造商表示,該公司本年度價格將調漲10%-15%,與去年漲幅相當。即使如此,營收仍會減少。
原料成本上升
原料成本上升也帶來壓力,主要是油價上漲。澳洲干旱造成羊毛價格與3年前相比,上升將近1倍。而歐盟的REACH規定也是價格上升的因素之一,因為REACH要求企業確認并限制在產品上的化學品用量,使得中國出口商必須向歐洲進口原料以符合嚴格的規定。但是Kroeber質疑由于美國經濟趨緩,中國成衣制造商是否真能藉由提高售價度過難關。渠認為會繼續出現遷徙狀況,沿海的成衣制造商不是移往中國人力成本減少30%的內陸地區,就是轉往越南。
中國的紡織工業協會則是認為貿易型態將轉為內銷模式。中國的零售額每年成長14%,去年達到9,830億美元。中國紡織企業產品有70%為內銷,成長幅度較外銷更高。大多數的中國人民還是購買低價成衣,而非由外國品牌主導的奢華品。
購買力道
目前中國仍為外國買主最好的采購來源之一。越南與孟加拉國的勞動成本也許很低,但中國生產之產品具有較高的質量,也擁有高效率的供應鏈以及發展良好的物流。
紡織廠必須與其它生產較高價值產品的制造業競爭,也必須想辦法留住尋覓高薪的員工。目前員工自鄉村移往大城市的狀況已有減緩趨勢,此系因農夫收入增加,且最近農業稅調降所致。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將迫使紡織廠提高生產力,但是否這樣就足以保住西方國家的訂單,則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