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長的舊行當——裁縫
裁縫量布裁衣
縫紉社解體后在街面擺擋裁縫
碧海銀沙網訊(圖/文 特約攝影師 曾 青 通訊員 何 強 編輯/李滿青 古 韻)我國改革開放以前的經濟條件比較落后,布匹和糧食都是按量供應,人們常用的一句口頭禪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那時人們都拿按量分配的布料到裁縫鋪里讓裁縫師傅制作衣服。裁縫鋪里的生意 一般都是通常是顧客拿一塊面料來,然后裁縫便按記下的尺寸記下來量身比布料說定,然后開始制作,那時的衣服沒有現在這么多花款,衣服褲子剪裁全是老一路。裁縫師傅還非常注重工后服務,凡是在裁縫師傅手上制作的衣服、褲子,他們穿爛了,裁縫師傅給縫補一律免費。和全國的其他地方一樣,雷州半島地區也有很多的裁縫鋪,在那個貧困年代,縫補衣服比添置新衣的次數不知重疊多少倍,裁縫師傅便采取“補爛優先”的理念,為人們一塊一處地縫補好。
衣車不但車衣服亦可車旗
手工作坊的腳踏縫紉機
追本溯源,顧名思義,裁縫就是服裝裁剪、縫紉工藝的連稱和簡稱。舊時縫制服裝,大多是個體獨自將量體、裁剪、縫紉、熨燙、試樣等各項工序,一人完成,即俗稱“一手落”。對這以些縫制衣服為職業的人也稱為“裁縫”。那時的裁縫鋪的設備很簡單,一般是在街道上有一間門面房,有比單人床大一些案板兩到三臺,案子上墊著氈子,上面鋪著墊布,使用的縫紉機大都為腳踏縫紉機,熨斗是火燒的長把熨斗。案子上面吊著一根竹竿,掛著各種顏色的線,再加上一個放衣服的貨架,這便是全部生產設備。而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時有一些年老的師傅還不會使用縫紉機,整件衣服都是用手針縫制。他們縫制的衣服不但稱身合體,而且縫工精細,憑著一根手針,單、夾、皮、棉、紗都能縫制。
那時的裁縫是一行很吃香的行業,裁縫師傅整天在埋頭量尺寸、剪線頭、縫扣眼、燙角邊、踩車縫制、裁剪……儼然現在的一個專業人仕一樣,備受人們的尊重。還有就是由于是新奇事物,人們都對裁縫鋪里的熨斗充滿好奇。“滋”的一聲,白汽直冒,軟沓沓的衣領就挺括括的了。又“滋”的一聲,白汽冒過,褲線就溜溜的一條直。
個體縫紉工現主要是縫補或車褲腳
以前開裁縫鋪時,生意好得不得了,一個師傅請了幾個徒弟幫忙,還是有做不完的活。但現在時過境遷,在雷州半島地區,無論是在繁華的縣城,還是偏僻的鄉村集市,街道兩旁最多的就是時裝店,要找個裁縫鋪子倒要費不少周折。人們都說,過去找裁縫做衣服是為了省幾個錢,現在經濟上寬裕了,街上又到處都是服裝店,想穿就買一件回來,誰還到裁縫鋪找那麻煩?生意都讓滿大街的時裝店給搶走了。不論舊裁縫師傅咋樣提高質量、改進服務,生意還是一年比一年差。現已為數不多的裁縫師傅說,現在除了老年人和一些形體特殊者,中青年中愿意光顧裁縫鋪的人很少。因為生意實在不景氣,這個行業也瀕臨消失,原來的很多師傅都陸續改行干別的了。這也說明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過去那種“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時代已成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