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中國服裝國內市場紀事(三)
視點三:商業環境
上海商業街“騰籠換鳥”?
2007年1月11日,央視《焦點訪談》節目中,上海市的一位區長表示,淮海路的中國品牌維持在40%左右。不過在淮海路的一份招商資料中卻顯示,淮海路目前國際品牌為65%,而且在隨后的招商中要提高到70%。
隨后,淮海路上原來租賃給國產品牌的店鋪開始“改弦更張”。
位于淮海中路758號的美特斯邦威淮海店,租賃合同于2007年3月31日到期。年初,當其向提出續約時,卻被告知為配合淮海中路的商業格局升級改造,有關部門已要求將店面轉租給國際品牌。“他們的解釋是,淮海中路需要引進國際品牌,我們連參與競價的機會都沒有。”公司上海銷售公司負責人周文榮說。
而另一條著名商業街南京路的情況也大致相同,為了在激烈的商圈競爭中脫穎而出,區政府決意將南京東路改造成國際品牌聚集之地,并按照發展國際化、現代化特色商業的要求,進行“騰籠換鳥”,把“國際品牌引進來”。在城市規劃中,南京路定位明確指向紐約、倫敦、巴黎、東京等老牌國際大都市的中心“魅力區”。
在這種情況下,位于南京路福建路口東側的美特斯邦威的另一家店,也讓位于耐克。
據了解,位于淮海路的美特斯邦威店鋪年銷售額達2000多萬元,其和南京路的店鋪,占公司在上海銷售額的40%,但商場表示,他們的標準不是看銷售額,而是看品牌。
7月,一份50頁的關于南京路商業調整的規劃已經被上交,在這份報告里,“洋品牌”等字眼反復出現,這被視為南京路在上海八大商圈中脫穎而出的保證。
而據稱,由于佐丹奴、班尼路等被劃分為外資,所以得以繼續留在南京路。
市場透視:國際化下的公平商業環境
國產品牌被迫退出商業街的外因,可能更多地顯露出了國內商業環境的弊端。
同樣的遭遇還出現在上海某名牌內衣身上,由于上海不少中高檔百貨商場都有類似排斥本土品牌的心態,即使在提升品牌定位和形象之后,這個品牌仍然被多家商場清退。雖然其在國內市場占有大量份額,但在上海市中心百貨商廈卻幾乎沒有立足之地。
有專家表示,商業街進行規劃改造升級無可厚非,但不應把一流的形象和品質狹義的理解為國際品牌,更無需以此來取代國產品牌。
其實在現階段,國際化潮流不可阻擋,中國也正在成為國際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這樣的大趨勢下,中國服裝品牌已經表現出了非常難能可貴地創新精神,一些品牌在產品設計、品牌塑造、營銷推廣等方面,正在努力向“國際化”看齊。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卻沒有得到商業的支持。
有些人認為,城市的商業街區是一種公共資源,具有公有屬性,并不屬于某個個人或商業集團,應該歸屬于城市。上海一些商業街的做法,等于向洋品牌低價出售公共資源,客觀上幫助國際品牌打壓了國產品牌的成長,對中國本土品牌的發展是非常危險的。
淮海路租金高是業內公認的事實。在這樣的地段開店的品牌,都是想在上海這樣的國際化大都市里樹立品牌形象。事實上,十多年來,淮海路里的品牌進進出出,即使“國際品牌”也未必就都能在這里站得住腳,關鍵因素在于品牌的競爭力而不是所謂的“出身”或“血統”。
淮海路“騰籠換鳥”之后,“國貨當自強”的呼聲和對商業街的口誅筆伐此起彼伏。而這背后,是主流國產服裝品牌在市場中的窘境和辛酸:它們多年堅持高投入、堅持自主創新和原創設計,和真正的國際品牌同場競技不落下風,但卻失意于不公平的商業環境。
據說上海有些高檔商場對國產品牌的進入門檻相當高,不過公平地講,這種狀況并非是商業一方造成的,消費者的“推波助瀾”,加劇了商業“崇洋”的力度和速度,導致“一些政府部門、商業企業和消費者重國外、輕國內,重品牌、輕品質”。
上海市經濟委員會就表示,政府部門對自主品牌的培育堅定不移,力度也不斷加大。但要改變盲目崇拜“洋貨”的消費觀,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