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一年內倒閉上千家鞋企
新年的元月,入冬的珠三角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轉移之痛:上千家鞋廠倒閉,萬余港企面臨關閉潮,更多數量龐大的中小企業計劃遷離這里。在中國經濟版圖上曾獨領風騷多年的珠三角,昔日熱鬧、輝煌的“世界工廠”場景或將成為歷史。
52歲的梁嘉耀是東莞一家港資鞋廠的老板,18年前和許多從香港地區來內地的老板一樣,在“世界鞋都”東莞市厚街鎮辦起了工廠,然而最近半年來,身邊的許多鞋企一家家消失,梁嘉耀也在為他的工廠籌謀出路。
1月12日,這位香港老板再次從越南胡志明市飛回廣州,下飛機第一件事就是打電話,安排公司商議遷廠的會議。
“沒有誰愿意走,但沒辦法再撐下去了。”在梁嘉耀看來,企業的負荷在以一種“加速度”連環襲來。人民幣持續升值、原材料漲價、工資成本上升、招工難、出口貿易受抑、政策頻繁調整,剛剛又頒布實施了《勞動合同法》和“兩稅合一”新政,“我們的頭上懸起了一把把刀!”
梁嘉耀不諱言,元月1日實施的《勞動合同法》,是推動他決定最終遷離的最后一掌。早在新法實施前的2007年底,這家鞋廠就基本上歇業了,600多名員工遣散近2/3,“光補償費就拿了幾百萬”。梁測算,若按《勞動合同法》,鞋廠用工成本將增加20%,這對本就不堪重負、利潤在8%左右徘徊的鞋廠來說無法承受。
“在東莞,約1000家制鞋企業中就有200-300家倒閉。”亞洲鞋業協會秘書長李鵬說,廣東制鞋企業主要集中在東莞、惠州、廣州、鶴山和中山這幾個城市,總共有5000-6000家。近一年來關閉的大中型鞋企已超過1000家。
鞋企大面積潰退的原因,東莞宏騰鞋廠業務經理靳飛并不認同是新法使然。他認為,致命的還是企業長期以來的“內傷”。所謂“內傷”,靳飛說,珠三角超過80%的鞋企仍靠“低成本、低利潤”的加工貿易模式,始終居于價格鏈底端,利潤僅在5%-8%之間。近年一系列原材料、工資、水電、廠房等成本飛速上漲,“新法實施之前大部分鞋企已經奄奄一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