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的發展衍變
- 針是人類最早發明的工具之一。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它已從當初簡單的工具發展到成為適用于現代縫紉機上的高精度工具,并且還在不斷發展著、更新著。現在,機針不僅僅用來縫制服裝,還在汽車、飛機等高技術領域發揮其特長,在現實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據考證,約在公元前2萬8千年以前,世上就已有了針,不過那時的針只是在尾部有個裂口,以便于夾住縫線(通常是植物纖維、腸線或動物筋腱等)。大約在公元前1萬7千5百年以前,縫針已出現針眼,且為用骨頭、鹿角等材料制作。
隨著金屬制造業的發展,人們開始采用金屬材料制作縫針。大約在公元前7千年,人類發展進化到青銅器時代,銅、鐵、青銅材質的縫針開始出現,盡管目前沒有當時金屬縫針文物的證據,但僅從早期基督徒時代的出色繡品上發現那時的縫針的設計已趨于完美。遺憾的是這些繡品質有部分保存了下來,而且在繡品上幾乎找不到針跡。隨著年代的發展,因為氧化作用致使金屬縫針在短時期內遭到損壞,即便是在19世紀生產的縫針現在也很難發現有完好無缺的。
縫紉機的發明使縫針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雖然手縫針尖的針柄直徑和錐度隨著時間不斷地變化著,但它基本的形狀與構造以及基本功能要素一直沒變。
1755年,德國人Weisenthal找到了機械化縫紉發展的前提條件——雙針尖機針,他發明的這種機針構造后來被Mader sper ger及其他人采用,直到今天仍適用于現代化的工業縫制機械,縫紉帶柄的紐扣和模仿手工線縫。
?790年英國人Saint在他設計的縫紉機上首次使用鉤針,其形狀與今天的鉤針有些相似。
約在1千8百年前,來自德國Mayen的Balthasar Krems第一次使用針眼靠近針尖的縫機針,此種機針的發明為縫紉行業實現機械化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