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裝盛世”南昌不再重演 市民稱太前衛不敢穿
轉眼就要到2008年的農歷春節了,按著老輩的習俗,這過年當然就要穿新衣服了,雖然南昌市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這個習俗卻也沒有遺忘。盡管近半個月來南昌的經歷了十多年來最寒冷的天氣,卻始終未能打斷市民置辦年貨、添置新衣的熱情,大小商場熱鬧非凡。
可是,相對于傳統的新年,市民是否會穿上比較傳統的服裝來迎接新年的到來呢?就如同日本穿和服、韓國朝鮮穿韓服一樣,曾經在2001年上海APEC峰會上,各經濟體領導人身著極具中國民族特色的“中式唐裝”,市民是否有興趣呢?記者日前就此事進行了調查。
唐裝是“出口轉內銷”
“唐裝”說法的由來,也有些“出口轉內銷”的味道,外國人稱“華人街”為“唐人街”,自然把中式服裝叫做“唐裝”了。
其實,很多市民并不是很了解唐裝的歷史。20日,南昌大學對服裝頗有研究的黃老師告訴記者,其實,“唐裝”基本上是清末的中式著裝。“唐裝”說法的由來,也有些“出口轉內銷”的味道,外國人稱“華人街”為“唐人街”,自然把中式服裝叫做“唐裝”了。
“唐裝”的稱謂,其實源于海外。唐代盛期,聲譽遠及海外,以后海外各國因稱中國人為“唐人”。《明史·外國真臘傳》言:“唐人者,諸番(外國人)呼華人之稱也。凡海外諸國盡然。”在美國、東南亞乃至歐洲的華人居住區,亦因而被稱為“唐人街”。
把唐人街的唐人穿的中國傳統風格的服裝稱為“唐裝”,不僅順理成章,而且早就在海外成為慣稱,成為國際公認的中國人的稱號。20世紀初,在當時“中西服裝并行不悖”的社會大背景下,粵、港、澳一帶同胞就是以“唐裝”、“西裝”來區別中西打扮。2001年上海APEC會議期間,中國作為東道主請前來參會的亞洲及太平洋經濟體的領導人穿“唐裝”,并由之而掀起祥和喜慶的“唐裝”新潮,這不僅是傳統與現代的融合,而且是流行規律的必然,更是中國在國際大家庭中地位與風度的體現。
唐裝的源起時間離我們很近,因此比較容易重新融入我們的生活。比如說穿著唐裝上衣,還可配以西褲、皮鞋,外面能罩風衣,里面襯高領衫……這種特質是唐裝風云再起的文化層面以外的實用因素,且這個因素同樣不可或缺。正是因為這一點,真正唐代人穿的長袍大袖,甚或離我們更近的明代袍服,才基本上不太可能重回流行。
在如今唐裝遍地都是的情況下,到底哪種服裝才能稱得上是唐裝呢?其實,唐裝是由清代的馬褂演變而來的,其款式結構有四大特點:一是立領,上衣前中心開口,立式領型:二是連袖,即袖子和衣服整體沒有接縫,以平面裁剪為主;三是對襟,也可以是斜襟;四是直角扣,即盤扣,扣子由紐結和紐袢兩部份組成。另外從面料來說,則主要使用織錦緞面料。
市民大多不敢穿唐裝
唐裝在南昌沒有形成氣候,既不像北京、南京那樣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又不像上海、深圳那樣思想前衛,所以敢穿唐裝者寥寥無幾。
“唐裝”如此盛名,那么市民會不會穿呢?1月21日,記者在南昌勝利路步行街隨機采訪了幾位市民。得出的結果大出記者意外,8成以上的市民都稱唐裝太“前衛”而不敢穿,而這些市民大多是四十至五十歲之間,正屬于消費主流。市民許女士告訴記者,雖然她覺得唐裝很好看,但鮮艷的顏色和大團的民族圖案印在衣服上,讓她感覺到有點別扭,以前女兒曾給她買過一件,可是一直不敢穿,怕鄰居笑話。
像許女士抱有這種思想的市民不在少數,市民李先生表示,其實他覺得唐裝無論是設計還是做工都是不錯的,但是真要他穿上,那還需要一定的勇氣,他總覺得,“唐裝”一定要特立獨行的藝術家穿才有味道,而且好的唐裝用料考究,一件起碼也得三四百元,價錢較貴。
還有一些市民認為,唐裝特別是冬裝,只有在過年的時候穿,有點太浪費了。市民江女士告訴記者,她和老伴各有兩套“唐裝”,都是前些年兒女買的,但是一年也就春節的時候能穿上一回,其他時候放在家里不穿又怕糟蹋了面料。
對于市民的觀點,象山路一家經營中式服裝的店主也表現出了無奈,他告訴記者,他這家店有多年的經營歷史,做旗袍、唐裝小有名氣,唐裝對市民來說并不陌生,真正的舶來品恐怕得說那些西裝才是,而大部分市民現在不愿、不敢穿唐裝除了有傳統的思想,覺得太花哨以外,最關鍵的是唐裝在南昌沒有形成氣候,既不像北京、南京那樣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又不像上海、深圳那樣思想前衛,所以敢穿唐裝者寥寥無幾。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