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升值:制造業利潤下滑臨轉型
從8.2到7.2,數字上僅僅為“1”的變化,對于中國為數眾多的企業卻猶如大雪壓境。在2007年的最后幾個月中,輿論最熱門的話題,除了《色?戒》和股市,便是每天在小數點后兩位跳動的中美匯率變化。而進入2008年以來更是在短短半個月內七度改寫紀錄。新年頭兩個交易日內,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便接連突破7.30、7.29、7.28三個重要關口,累計升值271點,月底則再探7.1853的歷史高價位。
政府官員、專家學者、社會輿論從未對匯率問題如此熱衷,即便是在2005年的匯改前夜。而在“人民幣漸進式升值為中國產業升級、企業轉型提供最后良機”、“人民幣穩步升值有助于緩解中美貿易逆差”、“人民幣升值是中國加速國際化的信號號”等宏篇巨論背后,在枯燥的日程化的數據更迭背后,生產和生活卻鮮活地殘忍地無法抗拒地繼續著。30年前,這些遍布珠三角的出口加工型企業享改革之先,30年后,他們每天的日子依然春風拂面嗎?也許我們不能將他們眼下的窘境歸咎于人民幣升值,但在人民幣加速升值預期期越來越成為現實的2008年,這些企業的生存狀況,這些行業的應變之道,這些產業的優勝劣汰,無疑是珠三角工業乃至中國外貿行業進程中,無法抹去的一筆。
一年之計在于春。2008年的這個春天,對于老潘來說可不怎么輕松,甚至并非洋溢著希望。
與眾多生產型企業一樣,老潘的服裝廠面臨著通脹帶來的原料成本上升壓力,及新勞動合同法帶來的用工難題。同時,作為一家外貿出口型企業,老潘還不得不面對人民幣持續升值導致的匯兌損失。“內憂外患、兩頭夾擊、愁上愁啊!”老潘的困擾不是個別案例,從紡織服裝到鞋帽玩具,從家具業到小家電,人民幣“加速”升值的態勢猶如火上澆油,已令很多企業不僅僅面對利潤豐薄之分,而是生存還是消亡的嚴峻考驗。
升值1%利潤下滑2%-6%
“人民幣一快跑,企業就發燒。”不單對于外貿公司如此,生產型企業的日子也不好過。據香港貿易發展局調查顯示,內地生產的港商其本地含量(即以人民幣結算的生產成本部分)在20%至45%之間,平均為30%.人民幣兌美元升值10%,即表示生產成本亦增升2%至4.5%.目前大多數香港廠商仍以美元支付其出口,人民幣兌美元升值意味著采用人民幣結算的部分生產成本已告上漲,并侵蝕其出口利潤。貿發局委托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進行的一項調研亦顯示,珠三角各類企業中62.7%受訪企業表示可承受人民幣10%以內的升幅,可見近期人民幣升值的幅度已超過其可承受的范圍上限。由于人民幣很有可能繼續升值,其對生產成本構成的壓力亦會不斷增加。
老潘說起如今的市場環境,無奈地表示,“勞動力成本、原料成本、場地成本都再漲,加上我們的產品70%外銷,人民幣升值更是不能忽視。”以年出口額400萬美元計,2005年7月匯改開始時1:8.11匯率,可兌換3244萬元,而以今年1月31日1:7.1853計,則僅能兌換2874.12萬元。
據紡織專業網站第一紡織網估算,對于以美元計價的進出口企業來說,人民幣每升值1%,紡織服裝企業的銷售利潤即下降2%-6%,出口依存度高的服裝行業影響更大。“提價?對于新客戶還好,畢竟我們的產品有設計優勢,對于老客戶哪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大家都多少年的合作關系了。”
而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在上游紡織行業,廣東省去年紡織產業鏈上高達22.05%的企業處于虧損,這一比例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16倍;而行業利潤率則低至全國平均數的0.57倍,僅為2.20%.分析人士認為,產業結構以低附加值、以量取勝的上游產品為主,乃是罪魁禍首。2007年前8個月,廣東紡織產業鏈出口比例高達46.26%.但這些企業的共有特點是勞動密集生產、產品利潤率低、出口以量取勝、缺少知名品牌,一旦外部環境變化,最先受到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