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升值 部分外貿企業面臨生存挑戰
15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突破7.18關口,以7.1763再創匯改以來新高,這也是進入2008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創出的第14個新高。而從2005年我國進行人民幣匯率改革以來,兩年多的時間,人民幣對美元已累計升值超過13%,今年僅1月份,升值就高達1%。記者近日在廣東調查發現,這樣的升值速度,給紡織等勞動密集型出口企業帶來了一定的生存挑戰,部分企業甚至選擇了外遷。
廣東溢達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棉制襯衣制造商之一,剛出爐的2007年業績報告顯示,這家公司2007年的銷售額比2006年增長了近20%,然而利潤卻依然維持在2006年的水平。
企業負責人陳崢:2007年我們在匯率損失上面,我們有將近1000萬美元的損失。
這位負責人告訴我們,企業85%的原料在國內采購,而80%的產品則出口國外。這就是說,公司的支出主要用的是人民幣,而收入多數卻是美元。去年一年間,人民幣升值接近7%,公司的原料成本也隨之不斷上漲。但迫于市場競爭,產品的價格卻沒有變,致使增長了的銷售額最終被人民幣的升值沖抵。
企業負責人陳崢:我們曾經預期人民幣,2008年的平均匯率大概會是在7.22左右。而實際上到現在為止,人民幣已經突破了7.2,幅度是遠遠超過我們的預期的。
除了原材料,記者發現,人民幣升值帶給企業的另一大壓力來自用工成本的增加。黃陸坤是一家臺灣企業的負責人,他告訴我們,現在,企業支付員工的工資和加班費比過去增加了40%,而增加的工資必須以人民幣支付,這對于他們擁有上萬員工的企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臺商黃陸坤:光就直接從人員來說,我們每一個人平均要花在身上的成本大概會有500、600萬人民幣的任務增加,那整個對于企業的整個經營,我們凈利潤的影響,大概會有將近0.5的影響,這個是相當大一個數字。
記者調查發現,受到人民幣匯率升值影響的企業,多集中在紡織制鞋等生產密集且競爭較為激烈的行業。以紡織業為例,目前我國紡織行業的平均利潤率僅為3%,中小企業的利潤更少。而來自央行等部門的統計數字顯示,人民幣每升值1%,紡織行業的利潤就會下降2%。2007年人民幣接近7%的升值,對紡織業的沖擊可想而知。而另一些經營粗放的企業也受到挑戰,過去靠低價格搶市場的狀況被改變后,人民幣匯率升值帶來的沖擊,成為這些企業難以消化的瓶頸。2007年,在廣東鞋業重鎮惠州,關閉和外遷的制鞋廠約有3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