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期待:2008中國企業生態嬗變
2007年,產業轉型凝聚了十年的政策能量終于得到集中釋放。然而,中國企業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也在潛移默化中經歷著深刻的改變,產業轉型加上生態之變,中國企業正在經歷一個重要節點。
這是一條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作為產業升級的主體,中國企業不得已上路,并在政府意志和現實環境的雙重壓力下,艱難前行。而在2008年這個既有奧運又是政府換屆的特殊之年,中國企業生存的命運,似乎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
政策之惑
2008年公歷新年的第一天,中國企業收到一個大大的紅包:新企業所得稅法和實施條例的施行,不僅意味著內資企業稅負的減輕,更重要的是中國的所有企業從此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市場環境更加公平、寬松。
然而,對某些企業來說,來自稅收方面的不一定都是好消息。就在同一天實施的2008年關稅調整方案顯示,多種產品的進口關稅較大幅度下調,而鋼鐵、焦炭等高耗能產品的出口關稅則大幅提高,表明了決策層鼓勵進口、控制高耗能產業的決心。
其實早在2007年7月初,相關部門就開始對兩千余項商品實施出口退稅稅率調整,取消500多項“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的出口退稅。這一政策的出臺除了緩解貿易順差的現實考慮之外,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政府從源頭調控倒逼企業升級的信號。而2007年下半年,中國制造在世界范圍內遭遇的危機無疑更加堅定了政府加快產業升級的決心。
在人民幣持續升值、外部需求持續減弱的情況下,出口退稅稅率調整使得一些以價格為主要競爭手段的出口導向型中小企業面臨著生死存亡的考驗,一場適者生存的“大逃殺”順勢展開。
珠江三角洲地區以及蘇南地區一些長期以來依靠出口退稅保證微薄利潤的企業,由于失去了生存的根本而正在大量消失,有些甚至是整個產業集群的消亡。這也許是中國產業升級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但政策環境應該給企業調整留下多大的空間,以及政府應該在產業自發升級中應起怎樣的作用,仍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企業制度室主任羅仲偉認為,中國產業情況復雜,政策設計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留下特殊出口,只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否則政策就會失效,但這樣又會造成政策代價的不可控制,這就是政策的困惑所在。大量的企業倒閉,顯然是一種資源的浪費,但中國產業升級又勢在必行,而且只能由資源動員力最強的政府來推動。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