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出口拐點已現 外貿企業錢途遭遇寒冬考驗
對于外貿企業來說,世界經濟減速、人民幣持續升值、原材料價格上漲等眾多因素正在發揮效力,出口企業的“錢途”正經受著“寒冬”的考驗。1月份出口數據已現拐點就是一個證明。
而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曾在上世紀80年代可謂紅極一時的“出口轉內銷”一幕正在國內悄然上演。紡織、糧食等CPI權重行業的不少企業已經決定,將產品訂單從歐美市場轉向國內。這無疑給國內持續升溫的通貨膨脹打了劑“強心針”。
出口拐點已現
據中國海關總署16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08年1月份我國實現貿易順差194.9億美元,連續第三個月回落,也是2007年5月以來月度貿易順差首次低于200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般貿易的進口增速明顯高于出口,進口456.5億美元,增長42%,同比增速高于出口8.8個百分點,其占同期進口總值的比重也多年來首次超過50%。1月份出口519億美元,增長33.2%。
“1月份出口減速主要來自內外雙重因素,從外部環境來看,美國次級債危機進一步加劇,從內部環境來看,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不斷‘縮水’等外貿政策的后續效果持續顯現。”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李雨時說。
張洋是浙江某針織產品進出口公司的負責人,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察看當天的匯率行情。2月20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突破7.15關口,報價7.1452,創下2008年以來的第17次新高,這也是人民幣匯率連續4個交易日創下新高。對比去年全年6.9%的升幅,今年僅僅31個交易日就達到了2.1%的升值速度。
張洋向記者抱怨,人民幣升值對公司業績的影響很大,人民幣每升值1%,整個行業銷售利潤率就下降1%~2%。“出口服裝的利潤本來就不高,像我們一般企業僅在3%左右,這樣一來,僅能維持生存。”他說。
除了紡織行業,糧食企業也遭到重創。溫州甌海興達面粉公司是江蘇省糧食行業的支柱企業,“面粉13%的出口退稅取消以后,現在又要加征25%的關稅、實行出口配額管理,糧食貿易公司雪上加霜。”公司負責人朱儀淮告訴記者,“公司被迫暫停了面粉的出口業務。”
嘗試轉向內銷
不過很多企業對此似乎早有準備。“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正視與日俱增的出口風險,采取措施去應對。”張洋說。
電話那頭的張洋一邊接受記者采訪,一邊忙著處理一批運往杭州的毛衫和內衣訂單。現在,他所在的企業已經進行了轉型,把訂單轉移到國內,產品將通過外貿服裝店銷售出去。張洋認為,外銷訂單主要靠“跑量”加工賺錢,而內銷的利潤比較高,一般能達到10%~15%。
當然,內銷渠道也并非一路坦途。張洋說,如果轉內銷,除了必須要由來料加工轉為三資企業,除審批程序和手續比較復雜外,要轉向內銷,產品還必須沖刺高品質、高附加值的中高檔市場。“中國市場不比歐盟和美國小,借助中國內地市場零售業的快速發展,再在內地打響品牌,未來還可再考慮以自主品牌形式出口。”張洋說。
同樣把眼光從國外轉到國內的還有朱儀淮。在本地糧食缺口逐漸放大的情況下,朱儀淮每天的任務是來往于杭州、舟山、富陽等地糧食流通市場,把手中的存糧轉讓給個體糧商。“現在正值糧食需求高峰,個體糧商競爭激烈,因此我們的選擇權都大,成交價格也比較合理。”此外,他還常常走訪于各地糧店、超市等零售網點,把代理品牌推廣出去,他們甚至把訂單進一步向省外延伸,與江蘇、安徽、江西、山東等糧食產地建立穩定的供求關系。
“國內糧商囤積嚴重,我們作為市場的先行者,抓住了國內糧食緊缺的現狀,所以把手頭積壓的糧食賣出去并不難。但如果不轉作內銷,積壓的糧食就從新糧變成陳糧,最后變為陳化糧,售出時市場價格會更低。”朱儀淮說。
如2008年1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顯示,出口訂單指數三年來首次出現“暴縮”苗頭。從全年來看,中國外貿出口今年預計將下降到18%,而去年我國年度外貿出口增長為25 .7%。
針對出口企業急轉內銷的勢頭,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專家張小瑜表示:“毫無疑問,出口企業的加速回流,有利于穩定國內價格,特別是紡織、糧食等CPI權重行業的回歸,對平抑通脹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