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讓潮席卷珠三角 東莞300鞋廠倒閉
專家稱:在用工荒、新法實施的形勢下,中小企業必須加快技術革新和產業升級
眼下,珠三角地區“用工荒”鬧得正厲害,昨日記者連線東莞企業、當地政府了解到,因為工人短缺,以及《勞動合同法》實施、自身競爭力減弱等因素,當地不少中小型制衣、制鞋企業紛紛轉讓、關門。
珠三角地區出現嚴重“用工荒”
現狀
新法實施 中小企業紛紛關門
廣州花都區小型制衣廠轉讓、廣州海珠區吉旺制衣廠轉讓、東莞厚街鞋廠轉讓……今年春節前后,廣州、東莞大街小巷張貼著很多這類廣告。
2002年,范先生在東莞市厚街鎮開了一家占地500多平方米的小型鞋廠,工人40-60人,設備俱全。前幾年鞋廠訂單很多,生意不錯。然而,19日,范先生卻張貼了轉讓廣告。“《勞動合同法》實施后,我的用工成本就差不多要增加10%,人也不好招,沒辦法再撐下去了。”范先生在電話中說,自2002年開廠以來,物流成本、人工成本,基本上每年都在以10%以上的比例增長?!秳趧雍贤ā穼嵤┖螅斯こ杀敬蟾庞忠黾?0%。范先生說,現在人民幣的匯率又不穩定,接單是美元,賣出去又是人民幣,現在匯率經常變,這對生意還是有很大的影響。
“在東莞,約1000家制鞋企業中就有200-300家倒閉。”亞洲鞋業協會秘書長李鵬說,東莞只是珠三角的一隅,廣東制鞋企業主要集中在東莞、惠州、廣州、鶴山和中山,總共有5000-6000家。近一年來關閉的大中型鞋企已超過1000家。在鞋企較集中的惠東有3000多家鞋廠,最近兩三個月內,中小型的制鞋、鞋材廠就關閉了四五百家。范先生稱,現在暫時沒關閉、撤離的中小企業都是在死撐。
關還是搬?“內傷”是根本
“關還是搬?《勞動合同法》只是促使我們盡快下定了關門轉讓的決心。”廣州花都區新華鎮清布村南陽莊一中小型制衣廠的負責人姜生,也在網上掛出了轉讓信息。“沒有誰愿意走,但沒辦法再撐下去了。”姜生在電話中說,這句話是現在不少關門轉讓企業負責人的心聲。鞋企、制衣企業的潰退,范先生和姜生都認為,致命的還是企業長期以來的“內傷”,《勞動合同法》只是一個導火線而已。珠三角的很多中小企業一直都采取“低成本、低利潤”的生產方式,利潤本身就不高,隨著原材料、工資、水電、廠房等成本飛速上漲,再維持下去肯定很痛苦。
據姜生介紹,從去年年底開始,現在他所知道關門、遷離的企業數量很多。“中小企業關門的多了,肯定要影響整個生產鏈,還將帶來部分配套產業的中小企業關門。”姜生在電話中說,中小企業關門后,附近餐館也沒人去吃飯了,也得關門。
專家說法
逃避不是辦法 革新技術很重要
“‘用工荒’、‘關門潮’這些都是珠三角企業歷史上積累起來問題的總反映。”四川省社科院人力資源研究所所長陳井安說,廣州、東莞等珠三角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一直以來都是以“低成本”的方式在運作,依靠大量的廉價農民工來獲得剩余價值。出現“用工荒”、中小企業紛紛關門的浪潮,主要是因為現在緊缺的農民工已經成為一種資源,無保障、低工資已經無法吸引農民工了,加之原材料上漲、《勞動合同法》增加用工成本等一系列的變化,勞動密集型的中小企業肯定就面臨著生存的難題。
“在新形勢下,中小企業要生存,必須進行技術革新,加快技術的革新,產業的升級換代。”陳井安認為,長三角之所以沒有大規模出現珠三角企業的 “用工荒”等問題,主要是長三角在起步時并不是全部依靠農民工,長三角企業一開始很多發展的都是高新技術企業,勞動密集型企業比珠三角少。企業關門撤離潮、“用工荒”是珠三角勞動密集型企業發展一定時期必然出現的陣痛,這就要求相關部門招商引資時,做好產業引導,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升級換代,度過這個時期后就能迎來新的發展高峰。
當地政府將如何應對“用工荒”、“關門潮”?明日請關注本報特派記者從珠三角現場發回的報道?! ?/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