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襲擊中國經濟:央行定性結構性約束
中國1月份的消費物價指數(CPI)漲幅達到7.1%,創下11年來的峰值。經濟學界開始相信,中國正在遭受一場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的襲擊。
過去幾個月中,官方和學界似乎更傾向于認為通脹是結構性的。2月22日發布的央行2007年四季度貨幣政策報告也仍然強調了“結構性供給約束”,不過央行承認CPI漲幅在上半年仍會維持在較高水平。
價格之手
江浙一帶是化纖行業集中之地,技術水平在世界前列。但是今年,不少企業在春節前已經提前歇業。浙江一家擁有萬人以上規模、進行化纖生產和貿易的企業負責人說:“過去我一噸能掙200元,現在我生產一噸要虧100元,不生產,一噸要虧300元。”
這家企業不得不生產。“一方面要保持在行業內的規模地位;另一方面,企業大了就有了許多社會責任。如果不生產,工資、成本一天都維系不下來。”
過去一年間,這家企業使用的原材料價格上漲了近30%。直接原因是,國際油價從去年初的50美元/桶漲到年底的近100美元/桶。
物價上漲,員工反映生活成本提高,再加上新勞動合同法的實施,企業用工成本也在提高。“原來每月1500元就能招到工人,現在2000元都很難招到人。”即使工資提高,工廠每個月依然要面對30%的員工流失。“人力資源部的主要任務就是招兵買馬,每個月都必須招進三四千人做儲備”。
由于去年中國空前力度地實施了節能減排,現在企業必須自己安裝供水系統和污水處理系統。這些機器設備成本,企業在正常運營情況下,至少要經過5年的時間才可能消化掉。
在人民幣加速升值的情況下,企業還必須自行消化匯率升值的價格壓力。“我們的產品根本就漲不上價去。”上述負責人說,雖然國內綜合成本壓力高于國際,但由于產品是國際定價,企業很難完成價格轉移;加之國內行業集中度太高,往往“內部殘殺,展開價格戰”。
據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統計,2007年前三季度,超過2/3的企業低于全行業的平均利潤率,它們的平均利潤率只有0.61%,總虧損額接近100億元。
即使如此,受世界經濟下滑影響,市場需求已經明顯減少,去年十一之后,企業出口訂單一直在下滑,今年1月份,訂單數量同比減少了10%。
通脹之源
國家統計局2月19日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食品價格仍然是推高CPI的動力。1月份豬肉價格上漲58.8%。這也是認為通脹是結構性的主要依據。不過,1月份工業品出廠價格(PPI)上漲了6.1%,結束了近5年低位徘徊的狀態。
這打破了近幾年扭曲的傳導機制:由于產能過剩,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很難向工業品出廠價格傳導。江浙企業的生存狀態也可以說明這一點,他們所面對的價格困局已很難用結構性來解釋。
越來越多的人相信,成本漲價會傳導到PPI,PPI會進一步施壓CPI。這是自2007年中CPI加速上漲以來發生的“蝶變”。如果說,2007年CPI超過5%時,還可以用結構性物價上漲來詮釋,面對PPI的上漲,“結構性”已不足以解釋通脹現實。
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宋國青說:“從來不存在結構性之說,通脹就是通脹。”中金公司宏觀經濟研究團隊認為,這次通脹“主要是要素成本推動型的”,是勞動力成本、生產資料成本、環境成本等綜合推動的結果。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對工業用生產資料價格監測顯示,生產資料價格指數已經達到2005年以來的最高值。該指數監測者中國物流采購聯合會陳秀芝處長說:“這反映出去年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的壓力是空前的。”
陳秀芝認為,節能減排和一些產業政策的調整,長期來看是必要的,但是卻直接改變了中短期內的供需狀況,使煤炭、焦炭、生鐵、硫酸等工業原材料由供需平衡轉向供需偏緊。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