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輕紡城能否為北方縫機市場架起支點?
2008年的春天,對于北京的服裝生產企業來說,應該說是別有一番春意。位于北京大興區,占地168畝、建筑面積11萬平方米的“北京國際服裝設備•輕紡城”已正式開工建設。到年底,這個具有服裝批發市場與加工基地雙重輻射功能,集面料區、輔料區、縫制與服裝設備區、倉儲區及綜合配套區于一身的北京國際服裝設備•輕紡城,將通過對北京輕紡、服裝面輔料和縫制機械企業所產生的聚集作用,為當地乃至整個北方地區的服裝產業發展助力。
日前,記者來到北京國際服裝設備•輕紡城的施工現場,探訪大興區的這個重點“折子工程”,看看它究竟有沒有在未來拉動整個北方縫機市場的實力。
地理優勢 立足北京輻射三北
北京國際服裝設備•輕紡城位于北京市區南部、大興區北部西紅門鎮的北京輕紡服裝基地內,北臨五環,東接亦莊經濟開發區,距南中軸路900米,距天安門近18公里。京開高速、104國道、京津塘高速、北京中軸路縱貫南北,南五環、六環橫穿東西。驅車到首都機場40分鐘,到天津新港僅有90分鐘。規劃中位于亦莊的北京最大物流中心也近在咫尺,同時區內有京滬、京九鐵路交會。優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和物流優勢必然造就這個區域的興旺發達。建成后,這里將立足北京,面向華北、東北、西北,輻射中亞、俄羅斯、東歐等地,滿足多重市場需求,從面輔料、印燙配飾、裘皮皮革到包裝、品牌設計制作,均有能力提供,可以為周邊服裝生產企業、經營者提供全方位服務。
政策優勢 時尚之都的重要基地
2003年,北京就曾提出:把北京建設成為國際服裝設計中心、貿易中心和服裝時尚創新中心的口號。2005年有了更加明確的定位——打造中國的“時尚之都”。
“時尚之都”不能是“空中樓閣”,如果說“時尚”是服裝產業的金字塔尖,那服裝加工制造業以及依托的上游產業則是重要的基底。根據北京市的區域規劃,按照服裝加工業應靠近市場,交通便捷的特點,服裝產業園區的布局擬沿五、六環路,在北京的南部地區形成相對集中的服裝設計、研發、加工產業帶。按照新北京城市規劃修編,北京國際服裝設備•輕紡城是北京規劃南中軸商業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所在的北京輕紡服裝園區于豐臺的木樨園、大紅門構成了北京“時尚之都”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北京“時尚之都”工程的重要產業基地。
產業優勢 服裝企業高度集中
在北京國際服裝設備•輕紡城一路之隔的南邊聚集著占北京服裝產能總量20%的大型服裝生產企業;半徑3公里范圍內就有服裝生產企業近千家,占北京服裝產能總量的70%以上。近千家服裝生產企業中既有騰氏、白領、威克多、雪蓮等著名品牌,也有來自浙江等地的新型企業,規模從小到大,產品從低檔到高檔,分布自成體系,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服裝設備•輕紡城無疑為全方位推動服裝產業發展創造了天時地利人和之勢。
“十一五”期間大興區重點發展的產業集聚區是建立北京大興輕紡服裝產業基地。北京市大興區西紅門新建社區管理委員會主任吳立寬介紹說,2007年初,大興區的主要領導在對南小街、瀛海、德茂莊、舊宮、西紅門鎮等重點服裝生產區域做了大量調研后確定了區內服裝業的重要地位,并明確表示要大力支持區內重點項目——北京大興輕紡服裝產業基地的開發和建設。其中,位于西紅門鎮的385畝的服裝生產園區大部分企業已經開始投產,北京國際服裝設備•輕紡城被列為重中之重的“折子工程”。
市場優勢 發展滯后亟待升級
隨著全國服裝產業的轉移,作為北方的龍頭,北京及周邊地區的服裝制造市場一年比一年好地向前發展著,生產能力和市場規模在逐漸地擴大。經過北京市政府近10年的培育,北京的服裝及面輔料銷售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目前在全國服裝面輔料市場中占了1/3的市場份額。據統計,北京社會商品消費中,穿著用品比上年同期增長47.8%。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