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鞋企產業升級 增強競爭力
在中國的經濟版圖上,珠三角曾獨領風騷多年,貢獻過“順德模式”、“南海模式”、“中山模式”、“東莞模式”,創造過“深圳速度”、“珠海現象”。在全球制造業風云榜上,珠三角更有“世界工廠”的美譽。然而當前,這個經濟“巨人”、“世界工廠”正站在裂變的十字路口,勞動力成本增加、企業外遷不時見諸于報端,在經歷30年的快速發展后,珠三角改向何處去?
外電關注珠三角
珠三角地區一直站在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前沿。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玩具出口國,約占全球玩具貿易額的70%,其中68.2%的玩具產自珠三角;珠三角制鞋業發達,鞋產品遠銷全球,全世界每3個人中就有1人的鞋產自珠三角等等。然而近期,珠三角地區遇到了經濟發展的瓶頸。
步入2008年,許多國外媒體對珠三角地區企業外遷現象進行了大量報道。《亞洲時報》1月25日報道稱,珠三角掀起“多米諾倒閉鏈”。文章援引一家臺灣投資公司的預測稱,2008年,珠三角地區勞動力成本將增加8%,許多臺資企業已經轉移到內陸省份或越南,預計東莞和深圳還有幾百家臺灣投資的小廠今年倒閉。2007年第四季度,廣東就有上千家工廠及相關配套的企業關門或者外遷。2月11日的《亞洲時報》再次報道稱,鼠年珠三角面臨產業升級的挑戰。文章稱作為廣東經濟騰飛的見證者,鞋業如今正遭受著新一輪產業結構升級的“洗禮”。新勞動法等政策的出臺,使得鞋業經營環境進一步“惡化”,不少企業不得不關閉或前往他出。在今年農歷春節前后,預計有多達上萬家工廠倒閉。文章稱,出土地成本與勞動力工資上漲外,以污染輕、勞動力素質高的企業取代低附加值制造業的官方政策,可謂壓垮鞋業的“最后一根稻草”。韓國《朝鮮日報》2月16日也報道稱,人工費、低價暴漲讓在廣東的外企深受打擊。文章說被稱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南部珠三角一帶,正在發生大規模企業關內或工廠遷移現象。“在最近2—3個月間,有超過1000家制鞋企業倒閉,逾萬家香港企業面臨破產危機,更多數的量的中小企業紛紛計劃遷出”。
東南亞國家挑戰珠三角
除珠三角地區自身勞動力成本上升外,東南亞、湄公河流域等新興經濟體的崛起,也對泛珠三角地區發展構成沖擊。根據亞洲鞋業協會的統計,珠三角遷出的鞋企中,有約25%遷到東南亞的越南、泰國、印度、馬來西亞等地。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外企到越南投資辦廠。越南政府為招商引資也采取很多措施,讓外企在越南投資的利益得到保障。簡化投資手續,改善投資環境,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認真聽取外企意見,并作為調整政府的依據;對新辦企業提供優惠稅收政策。韓國《朝鮮日報》2月15日報道說,越南消費市場蒸蒸日上,也成為跨國企業青睞投資越南的重要原因。除了越南,湄公河流域其他國家,如泰國、緬甸和老撾等國建廠的企業,在面對歐美等發達國家出口時,不會受到配額等方面的嚴格限制。事實上,為扶持這些落后國家,發達國家還鼓勵進口這些國家的產品。因此,不少在湄公河流域建廠的企業,如紡織、制鞋企業等,就是要利用這些優惠政策,出口產品到發達國家。這客觀上也促進了珠三角外企遷出。
珠三角發展信心仍在
東莞以制鞋在珠三角地區聞名遐邇。面對近期大量鞋業外遷,東莞厚街鎮鎮長陳仲球并不擔心。他說:“目前轉移出去的只是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環節,而核心技術研發和采購貿易依然留在東莞。政府目前做的就是在厚街鎮打造一個亞洲鞋業總部基地,既是新產品研發中心,也是信息交流中心、貿易訂單中心和定價中心。該基地是為整個行業提供高端服務,它不一定增加一個車間,一個工廠,而是增加品牌,增加核心競爭力。”其實,在中小企業大量撤出同時,一些優勢制鞋企業并未離開珠三角。社科院世界經濟和政治研究所研究員李向陽也認為,珠三角不會出現“多米諾倒閉鏈”,因為只是一些中小型、低附加值或者是經營不太規范的企業撤走、外遷和倒閉。相比之下,一些原有的規范大企業、高新技術企業以及新進入的服務型大外企,他們的經營方式并未發生變化。全球最大女鞋貿易商、美國利威鞋業鞋業公司總裁查理斯說,他們并不打算離開東莞,“因為沒有一個地方產業鏈像東莞這么完善,這里的工人做些10多年了,都是內行,目前這里仍是全世界最好的地方。”
盡管湄公河流域國家對珠三角構成一定挑戰,但是他們自身的一些缺點仍然限制著氣上升空間。如越南的基礎設施缺乏、專業人力資源短缺,很多外企抱怨找不到外語好的員工,普通員工專業水平也不高。此外,2007年,越南消費者物價指數增長超過10%,最低工資必然上調,其廉價勞動力優勢可能會降低。而泰國同樣存在類似問題。泰國最低工資標準目前為每天近200銖(約合人民幣45元)。但實際工作中,大部分工人工資遠高于這個水平,請個保姆每天也要1000銖左右。
而就勞動效率而言,湄公河流域5國比中國低。不少在泰國的外企反映,泰國工人干活很慢,“一個中國工人頂兩三個泰國工人”。在老撾修過路的中國工程隊中,有中國人,也有老撾人。中國工人總是拼命干活,老撾工人則休息時絕不工作,給加班費也不干。
轉型陣痛不可避免
目前,珠三角正經歷一次大變局:在一定過渡期內,逐步淘汰高消費、高污染、工藝技術落后的生產能力,積極增加資本、技術投入,促進產業升級,推動加工貿易從以加工出口勞動密集產品為主向以資本技術密集型高增值產品為主轉變。這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產業升級。目前,珠三角各城市已確定基本定位,深圳發展高科技,廣州重點發展大型裝備制造業,惠州是能源石化基地,東莞打造為先進制造業和產業總部經濟、物流、會展、研發中心等現代服務業。據了解,佛山最高峰時曾達到1萬多條陶瓷生產線,經過外遷和關閉剩下不過1000條,今年還將再強制關閉約上百條。
珠三角產業升級承受著不可避免的陣痛。東莞連續20年高速增長,去年創下新低。預計今年東莞GDP增幅更低,只有14%。但升級需要空間。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李新春說:“劣質企業推出,給先進產業騰出做大做強的空間,對包括世界500強在內國際優勢企業無疑將產生更大吸引力。雖然會損失一些短期利益,但從中長期來看,珠三角國際競爭力不但不會減弱,反而會不斷增強。”李向陽也表示珠三角一些低端制造業轉移是中國推動自身產業升級的必然發展模式。盡管在這一過程中,局部經濟利益會受到損害,但卻符合國家長遠的經濟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