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企:應從“天氣”這堂課中學到什么
1月中旬至2月初,我國南部14個省區在“拉尼娜”的作用下,出現強降雪、冰凍天氣,使一度“看天吃飯”的羽絨服、電熱毯等御寒產品,出現難得的熱銷景象,有些產品甚至斷檔。有人會說,商品賣斷貨是值得高興的事情,說明產品受歡迎。然而,這次斷貨,卻是因為企業事先準備不足,無法滿足消費者的大量 需求,才造成貨源告急。
這與企業的經營思路不無關系。目前,許多企業靠“經驗”吃飯,往往根據上一年度的銷售情況,來制訂當年的生產計劃,眼光僅局限于當前。不可否認,“經驗”為企業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是,有一點不能忽略,“經驗”不是一成不變的。以前很少發生的強降雪天氣的到來,就給這些企業來了個措手不及,讓他們吃了“經驗”的虧。
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在經歷惡劣天氣后,企業是否從中接受了教訓?是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國外,許多企業深知天氣的重要性,積極與氣象部門合作,對天氣情況進行實時監控,做到及時了解。之后,企業可以根據天氣變化,對市場進行布局,做到隨機應變。
值得欣喜的是,對此,國內已經有企業涉足。2007年,西雙版納某鐵礦企業與勐臘縣氣象局協商決定,完全由企業出資,建設自動氣象監測站。氣象服務在該企業生產中發揮重要作用,企業不僅可以科學合理地搞好生產,還可以提升效益,促進企業健康發展。同時,國內也有一些服裝企業與省市氣象臺簽訂長期合作協議,為他們提供長期氣象預測服務,然后再適當對產品結構、上市時間做出調整。希望這種模式可以在更多的企業中推廣,一方面經營可以順勢而為,另一方面也給消費者帶來方便。
在今年的強降雪當中,不少企業因天氣而“衰”。相信在今后的經營過程中,他們必定會接受教訓,做到未雨綢繆,能夠因天氣而“榮”,及時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并為自身帶來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