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都市場蕭條 拉響產業轉型警報
為幫助企業擺脫倒閉危機和珠三角地區經濟成功轉型,東莞政府已設置6個產業轉移工業園
在一場多米諾骨牌效應的作用下,調查獲知,不論是招工難、還是企業倒閉,它們都只是珠三角地區經濟轉型的表象,一場前所未有的經濟提升、城市提升甚至人力資源的提升正在悄然到來。隨著當地政府政策的調整,勞動密集型產業已經不再是經濟增長的興奮點,作為中國經濟引擎之一的珠三角企業正在重新洗牌。
蕭條鞋都
鞋材市場門可羅雀
東莞市厚街鎮曾是一座有上千年歷史的小鎮,如今被譽為世界鞋都。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當地就鞋廠林立,有數百家制鞋企業以及相關配套企業在厚街設廠。最有名的集制鞋、鞋材料銷售和鞋貿易一體的基地莫過于樓高近20層的濠畔鞋材廣場。據在這里已經呆了6年的大廈管理員何先生介紹,這個鞋材市場是東莞第一家專業化的鞋材市場,2005年剛剛開業,就吸引了大量商戶進入。到2006年的時候,鞋材市場的經營達到頂峰。不僅所有的商鋪被各地鞋業制造商、鞋材料供應商以及貿易商占滿,而且所有的寫字樓都全被租出去了。但從2007年下半年開始,報紙上開始不斷報道鞋廠大量倒閉的消息,鞋廠倒閉很快波及到鞋材料供應商,一些鞋材料供應商隨后不斷退租搬走,直至如今的蕭條。從去年底開始,幾乎每隔一個月就有企業搬走或者揚言搬走,而最多的時候,甚至一次有五六家企業搬走。
18年前就在東莞開鞋廠的港商梁嘉耀稱,早在去年年底,他的鞋廠基本上已歇業,600多名員工已遣散近400名。今年1月1日實施的《勞動合同法》,更是給工廠致命一擊,按該法鞋廠用人成本將增20%,這對利潤只在5%-8%左右的鞋廠來說無法承受。
據悉,隨著廠商的搬走,東莞當地的飲食業、交通業、零售業和服務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而一些專家分析認為,一個地區經濟的晴雨表主要指標可以看租賃業和服務業。
洗牌效應成本增加勞動密集型企業陷困境
亞洲鞋業協會秘書長李鵬告訴,據初步計算,《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將令鞋企平均每月在每個工人身上多投入130元,平攤到每雙鞋的成本是上漲1元,這對一些附加值低的企業帶來較大沖擊。
據了解,在東莞的企業外遷大潮中,大多數轉移或者倒閉的是勞動密集型的工廠,但有不少技術密集型的企業仍留在東莞發展,除因產業核心仍在東莞之外,他們依靠高技術、高效率進行產業升級立足東莞,一小部分工廠更借這次產業轉移之機進行產業內擴或者外擴。
專家解讀
重新洗牌有利于產業轉型
對于企業面臨的各種危機,廣州社科院副院長劉江華則表現出相對樂觀的態度。他認為,對于三十年來珠三角這個制造中心而言,面臨嚴峻的考驗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如何轉型的問題。盡管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一個地區的經濟,但這是有利于政府轉型的中心工作的,也是一種轉型的動力。
業界呼聲
企業吹響轉型警報
面對目前出現的各種經濟狀況,一些經濟人士在接受采訪時發出呼吁,希望企業趕緊正視,加緊轉型,不然到時只有死路一條。香港駐粵經濟貿易辦事處主任梁百忍預言,在未來兩年里,珠三角8萬家加工貿易型港企都面臨生死抉擇。為此,他呼吁,香港企業要盡快轉型升級或者遷移,越早越好。
珠三角急需揮別過去三十年
政府應對
從2007年下半年就已經開始的“民工荒”風波和企業倒閉風潮,讓珠三角成為了焦點。對此,當地政府早已有準備。
謀劃告別勞動密集型產業
在東莞市1月24日舉行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每位參會都得到一本資料,其中設有17個焦點問題,并自問自答。其中包括了如何應對物價上漲、外遷實際情況如何、加工貿易政策調整對東莞有什么影響、如何應對產業空心化風險等。透過這17個問題的答案,東莞市政府在向公眾表明當前一段時間的政府發展策略,即政府領導班子所提及的“雙轉型”,告別勞動密集型產業。
“這實際上是廣東省委省政府在2005年就開始作出的宏觀調整計劃。”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劉江華告訴,不論是在廣州還是東莞、深圳,珠三角的城市都正在努力與它的過去三十年告別,與依靠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的道路告別。
設置6個產業轉移工業園
在東莞這次工廠的倒閉潮中,一些廠商除抱怨新勞動合同法實施、各種物價上漲等外,還埋怨當地政府沒有采取措施來幫助。香港工業總會副會長劉展灝稱,事實上東莞市政府已設置6個產業轉移工業園,幫助企業進行產業轉移,一些高技術含量的產業被作為標桿推到經濟前臺。其中,松山湖高新科技產業園引人關注,因為有確切消息源指出,深圳華為研發中心將落戶東莞松山湖科技園區。而一些知情人士認為,這將是東莞轉型的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