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滑準稅 紡織業不能承受之痛
當下,在宏觀政策收緊、人民幣升值加速和原材料價格、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紡織產業正面臨新的拐點。在此重壓之下,以原料初加工為主的棉紡織產業,還要背負著棉花進口配額限制和滑準稅的沉重壓力,使得這一行業更是雪上加霜。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會長徐文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對行業形勢充滿憂慮。他分析說,目前棉紡織行業是三分之一的企業維持著全行業的利潤,67%的企業平均利潤率只有0.6%。如果國家不在產業政策上進行調整,棉紡織企業將會有2/3的企業出現虧損甚至倒閉。面對如此形勢,企業要求取消現行的進口棉花滑準稅政策呼聲尤高。
棉紡企業的緊箍咒
到目前為止,我國的棉花進口還在實行配額限制,每年只有89萬噸的進口棉花可享受1%的進口關稅配額,但隨著紡織產業的快速發展,棉花需求量急劇增加,國內棉花產量遠遠不能滿足需求。目前我國紡織企業年用棉量約1200萬噸左右,而國內產量只有不足800萬噸,每年大約有400萬噸的缺口。為了避免低價格的外棉不對國內棉花產業產生沖擊,使進口棉與國內棉價持平,從而保護農民的利益,國家在增發棉花配額的同時,從2005年5月開始,對超配額進口的棉花實行征收滑準稅政策,即對進口棉花加征5-40%的進口關稅。事實上,這是給國內棉花搞了一個最低收購價,無論國際價格多低,其稅后價格都保持在一定的價格“門檻”上,以穩定進口量,從而不沖擊國內棉花價格。
棉花是紡織產業的重要原料,占紗布成本的70%,因此棉花政策的任何細微變化都會對我國紡織企業產生極大影響。
在中國棉花產量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市場全球化的中國紡織企業本可以在國際市場上配置資源,然而,棉花進口滑準稅政策的實施無疑給中國棉紡企業套上了緊箍咒,使得中國企業不得不付出比競爭對手高得多的成本。由于滑準稅政策的實施,近年來,國內棉價比國際市場每噸平均高出1500元左右,低等級棉花更是比印度每噸高出4000元左右。如此高的差價使我國粗支紗根本無法參與國際競爭,大量以低等級棉為原料的牛仔布生產企業成本大幅增加,導致我國牛仔布的出口競爭力明顯下降,只能逐步退出國際市場。
特別是2007年,在紡織企業面臨多重壓力的形勢下,棉花滑準稅率又提高了一個點,為6-40%。這一政策使去年全年進口棉價加滑準稅每噸高于國內棉價500-600元,2007年下半年以來,國際棉價一路上漲, 2008年1月份SLM每周到岸價如按1%關稅計算,都要比國內相應429級棉平均每噸高出559元,即使按2008年5%--40%滑準稅率計算,要比國內每噸高出1098元。滑準稅本來是要保持進口棉價與國內棉價持平,而目前進口棉花征滑準稅后反而大大高于國內棉價,滑準稅已經失去了意義。由于國內棉花的硬缺口,紡織企業不得不承受著進口高棉價的壓力。
“中國棉紡企業使用的棉花是國際市場上價格最高的”,有企業人士說。據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抽樣調查,去年以來,74%的企業認為原材料動力漲價是導致企業成本增加的重要因素,50%的企業認為滑準稅影響了他們對外棉的使用量。
棉農是否受益
實施棉花進口滑準稅最大的目的是要保護我國棉農利益。但事實上,每年在發放棉花滑準稅配額之前,棉農手中的棉花早已銷完,棉農并不能從迅速上漲的棉價中受益。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滑準稅政策的實施對于穩定國內棉花價格起到了積極作用,對我國棉花進口量甚至國際棉花價格指數的波動也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在保護棉農利益方面卻收效甚微。華南農業大學經管學院副教授譚硯文博士根據兩年來實施的數據測算表示,滑準稅并沒有真正達到保護農民利益的初衷。
而紡織企業的虧損,影響最大的是農民。紡織產業是民生產業,2000萬職工中,90%是農民工,棉紡行業更是農產品深加工行業。“從棉花種植到棉花加工成紡織品服裝,這是一條相互依存的產業鏈,一旦工業鏈條斷裂,農業也不能幸免。”徐文英會長說,“棉紡業的興衰關系到1億棉農的生存問題和幾百萬農民工家庭的和諧幸福。”
有關專家指出,滑準稅的征收,還抑制了我國棉花質量的提高。由于有底價保護,國內棉花供不應求,這就使我國棉花長期存在的等級虛高、混等混級、“三絲”含量高以及加工質量差等問題得不到改善。而紡織品要提高產品質量,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原料質量,因此,滑準稅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恰好起了相反作用。
紡織不堪重負
由于國內棉花進口滑準稅政策的限制,我國紡織企業不能充分利用國際市場去配置資源,而棉價的不公平性,更使得我國棉紡織產品成本大幅提高,失去了國際市場競爭力。據2007年1-11月統計,棉紡織業平均利潤率只有3.9%,其中三分之二的企業平均利潤率只有0.6%,也就是說大多數企業基本是面臨虧損狀態,而另外大約三分之一的優強企業利潤率高于3.9%,支撐了棉紡織行業的發展,這部分企業實現的利潤占棉紡織全行業的90%。而三分之二企業的職工占行業職工的60%,大部分是農民工。如果大多數企業出現虧損和倒閉,影響的不僅是國家稅收的減少,也導致大批農民工失業和種棉農民賣棉難的情況再次出現。
棉紡織產品成本全部按國際市場定價,實施滑準稅及出口退稅下調等政策使企業成本上升,難以接單,大量的紡織品定單轉移到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國家,造成我國棉紡織品出口大幅下降。據海關統計,去年1-10月,我國棉紗出口增幅下降20個百分點,棉紡的四大類產品:棉紗、精梳紗、棉坯布、牛仔布出口全部為負增長。據去年1-11月統計,國有棉紡企業虧損面達到41.8%。
有關專家指出,通過行政手段維護國內棉花的高價位這本身就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將高額的滑準稅全部轉嫁給紡織企業,以犧牲工業利益保護國內棉花市場的平穩這更是不公平的。為此,中國紡織工業業協會呼吁,為保護紡織產業和棉農的利益,國家應盡快考慮取消棉花配額限制及取消棉花滑準稅政策,同時國家應給農民種棉補貼;當1%關稅的棉花進口價和國內相應等級的供應價持平時,滑準稅政策自動停止執行,所有棉花進口配額執行1%進口關稅稅率;如果短期內配額不能取消,針對棉紡織企業的困難,國家應考慮將滑準稅率由5%下調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