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沃爾瑪“廢墟”效應
“是我拋棄沃爾瑪,而不是沃爾瑪放棄我。”在刻意地向外界表達這樣的心聲后,浪莎開始埋頭收拾沃爾瑪離開后留下的殘局。四年前,沃爾瑪的高級買手為浪莎帶來了其與美國針織采購協會聯合遞出的3000萬美元大單,無疑,這是浪莎通往“全球襪業之王”的最短捷徑。投桃報李,為了彌補由此帶來的嚴重的產能不足問題,浪莎決定投建新的工業園,并兼并一些工廠。其時浪莎甚至寄望“沃爾瑪能夠包廠”,那樣浪莎50%的產量將可以通過沃爾瑪數千家店進入全世界億萬家庭。對于這個巨無霸式零售商將可能形成的“緊箍咒”效應,其時浪莎并無察覺。
或者,今時今日對于當年并沒有一古腦地“大干快上”浪莎正暗自慶幸不已。今天浪莎可以承受失去沃爾瑪訂單(約占公司總產量5%)形成的損失,如果這個比例是50%,今天浪莎還能選擇離開沃爾瑪嗎?
遺憾的是當沃爾瑪轉身離開時,多數供應商都沒有浪莎那樣的“僥幸”。由于受累于美國經濟疲軟,加之一系列商業策略失誤,近期沃爾瑪庫存商品一路攀升,其中包括價值約20億美元的服裝及家裝產品,為了擺脫目前的不利局面,沃爾瑪決定削減采購量,這將多數中國供應商拋入了始料不及的危機:由于沃爾瑪曾經的訂單數額巨大,多數中國供應商都為其迅速擴充產能,并動用了幾乎所有產能以滿足沃爾瑪,現在當沃爾瑪“身體微恙”時,他們根本無法找到如此大胃口的替代買家。曾經機器轟鳴的工廠在沃爾瑪轉身離開后將可能成為“廢墟”。
如果說沃爾瑪庫存的調整對中國供應商的打擊只是暫時性的,那持續的中國產品價格的上漲,將可能使沃爾尋找更多的中國“替代者”。浪莎與沃爾瑪的決裂即根源于此:過去一年由于人民幣大幅升值、出口退稅率下降、原材料上漲以及工資上漲等因素,浪莎出口產品的價格上升達12%-15%,盡管漲價只是為了維持浪莎原有的約2%-5%的利潤空間,但這顯然是追求低價的沃爾瑪根本無法接受的。
20世紀70年代,沃爾瑪開始進入中國采購,30年后中國成為沃爾瑪最主要的采購地之一。在這一過程中,美國一些曾過度依賴沃爾瑪的企業在被其淘汰后消亡,由于沃爾瑪大幅降低成本,一些幸存的企業為了降低成本被迫遷移海外。當沃爾瑪公開表示在中國的直接與間接采購量高達180億美元時,面對沃爾瑪貨架上出現的越來越多的中國貨,一些反沃爾瑪組織聲稱,“沃爾瑪使自己和中國變得更加強大,而美國則日趨衰弱。”龐大的采購訂單轉移形成的工廠倒閉以及大量制造工人失業等連鎖反應,甚至使美國輿論認定沃爾瑪將使這個國家面臨經濟安全問題。
而現在,中國包括勞動力在內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成本上升,必然成為橫亙在中國供應商與買家沃爾瑪之間的巨大鴻溝,誰也無法阻擋這個依賴低價獲得成功的企業“將便宜進行到底”、去尋找更便宜的采購地的決心。
問題是當沃爾瑪轉身離開,那些當年為沃爾瑪迅速膨脹起來的工廠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