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縫紉機成為“事務機”
2007年11月6日,日本兄弟工業公司全球總裁小池利和在該公司廣東珠海縫紉機廠為一臺金黃色的縫紉機擰上了最后一顆螺絲,象征性地將該公司有史以來生產的第4000萬臺縫紉機組裝完畢。
如今,在中國似乎已經很難看到縫紉機了,但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目前世界上縫紉機的最大生產國、最大出口國都是中國,最大的消費市場也在中國。作為世界上服裝的最大生產國、最大出口國和最大消費市場,中國為縫紉機產業提供了空前的發展機遇,自然也為世界第一大縫紉機制造商日本兄弟公司提供了巨大的機會。“我們從1932年開始生產縫紉機,累計總產量達到1000萬臺是在1971年,用了39年時間;1993年我們把縫紉機工廠搬到了中國珠海,在這里我們只用14年時間就生產出了1000萬臺。”小池總裁對采訪的筆者說。
上個世紀80年代以前,縫紉機曾經是中國人結婚必備的“大件”之一,如今的縫紉機大多是服裝廠里的生產設備,所以不為大眾熟知。但是,“隨著設計功能的不斷更新,縫紉機將會有更多的新用途,也會有更大的市場。”小池總裁說,凡是世界上經濟發展較快的地方,縫紉機都特別好賣,中國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先是工業用縫紉機產銷量大漲,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擁有種種新功能的縫紉機也會重新進入家庭。后一趨勢已經在中國出現。
兄弟公司生產縫紉機的歷史,反映了亞洲經濟的變遷,也折射出中國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歷程。
縫紉機本身不大,但零部件多,重在組裝,生產過程屬于典型的勞動密集型。在日本勞動力成本比較便宜,日本的國家政策鼓勵企業以產品出口換匯的時期,縫紉機產業在日本國內迅速崛起。實際上,縫紉機是日本最早出口的機械產品之一。在戰后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縫紉機很快就走進了日本家庭,當時的日本婦女使用縫紉機是一種極常見的家庭經濟活動。也因此,兄弟工業公司的產品獲得了空前的市場。
1973年石油危機以后,隨著日元開始升值、日本勞動力成本提高和日本國內市場的飽和,在日本國內生產縫紉機的利潤已經越來越薄。1979年,兄弟公司開始把一部分縫紉機組裝業務拿到日本以外的亞洲地區。1993年,兄弟公司開始在中國珠海組裝縫紉機。珠海兄弟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淺野正康介紹說:“我們在珠海的事業特別成功。”他指著工廠周邊林立的大廈說:珠海工廠剛剛建設的時候,這里還是一片水田。短短十來年,多大的變化啊!
珠海工廠投產以后很快就上了規模。2007年全年縫紉機的產量約為160萬臺,2008年預計還有一個明顯的增長。能迅速躍上這么大的規模,相對合理的勞動力成本和良好的投資環境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
過去,只要縫紉機能走直線,最多能縫個褲邊,就覺得足夠了,但時代變了,現在除了那些功能外,還具有繡花等等復雜功能的縫紉機已經十分普通了。
用掃描機讀出的圖像,經過電腦處理后輸入到縫紉機內,以繡花的形式出現在布上,這是兄弟公司新型縫紉機的功能。小池總裁給員工頒發的獎狀就是用這樣的縫紉機繡出來的。“縫紉機還可以和印刷結合在一起。凸出的部分用繡花來表現,平鋪的地方使用彩印印刷。”兄弟集團家用機器事業分社的片山俊介分社長說。
“縫紉機還會再變!”片山俊介很肯定地說。片山是銷售方面的專家,被派駐歐美國家工作了很多年,對市場規律極為熟悉。超越縫紉機,讓縫紉機成為“事務機”,已經是兄弟工業公司內的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我說的變,是讓縫紉機不僅依然有縫紉功能,而且成為與電腦聯機、能處理極為個性化事務的機械。”
有一個不為普通消費者感覺的變化正在悄悄發生。在中國西安,兄弟縫紉機(西安)有限公司董事長森井民介紹說:“最新款的工業用縫紉機總是供不應求,工廠已經連續幾個月開足馬力擴大生產。”隨著中國服裝加工業的迅速崛起,對工業用縫紉機的需求也在日新月異地增長,最新型、最高效的工業用縫紉機總能迅速走俏。目前,兄弟(西安)公司已建立起嚴密的制度,在生產過程中對每道工序都嚴格檢查質量,絕對不讓次品流入市場,確保了產品的信譽,不僅擴大了兄弟牌縫紉機在中國的銷售量,而且大量出口到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在中國沿海勞動力價格提升、部分服裝加工企業向中西部內地轉移時,工業用縫紉機的訂單紛紛落入兄弟(西安)公司,而銷往海外的集裝箱也源源不斷地從西安運出。
片山俊介認為,隨著中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僅為服裝加工業服務的工業用縫紉機前景看好,家庭里的各種個性化需求也會越來越豐富,新開發出來的家用縫紉機也會在滿足這些需求的過程中不斷擴大市場,隨著這些變化,“縫紉機應該會成為一種讓人感到輕松,讓人的身心得到休憩的工具。”他認為,有珠海工廠等企業的現有產能,有中國日新月異的市場需求支撐,兄弟工業公司要實現下一個1000萬臺縫紉機產量紀錄,不會再是14年了,而是用不了6年,甚至更快。那個時候,縫紉機也許已經重新大規模走進中國居民的家庭了。